程 路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称其为“热点”,是因为县域经济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经济界、理论界尤其是地方各级政府的热议和响应,尽管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有待进一步科学界定和完善,但发展县域经济的行动可谓如火如荼。称其为“重点”,是因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有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3%,全国县域经济的GDP达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4.5%。可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中均占到绝对比重。称其为“难点”,是因为国内县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内部资源配置、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县域经济又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汇合点,面临着“三农”问题难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资金匮乏、人才短缺、观念滞后等一系列困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
尽管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地方差别,但归根结底,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实地,放眼长远,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指导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因此,宏观经济调控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为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要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前提下,充分借助西部在扩大内需方面所处的位置优势,深入挖掘地方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农民工创业、培训、再就业等多种机制,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实现向农业产业化的转移。西部地区县委、政府要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西移的机遇,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桥梁和纽带,并积极提供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建立稳定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产业对接、转移承接,以及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步伐,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宏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狭义的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最小单位。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区域经济中城市经济的冲撞,但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度、融合度越来越高,二者互为表里、有机循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县域经济要寻求发展,就必须与区域经济产生紧密的联系,必须与区域经济进行协作,必须通过以商品介入区域流通、以产业介入区域转移、以生产要素介入区域流动等形式获得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必须通过资源的供需、配置和转换,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循环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自身循环的不致枯竭。
县域经济要介入区域经济循环,必须确定自我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找准所在区域的增长极,加强跨县市多层次合作,主动依托大中城市,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协作,集中吸纳中心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西部县域经济还必须以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规划为前提,以此调整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走有序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是观念标准与观念创新的关系。西部大开发,人是关键因素,而人的关键因素在于观念,观念决定取向,观念制胜未来。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眼光,建立健全标准评价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及时更新观念、创新观念、检验观念,使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念先导和理论支撑。
二是优惠政策与优质服务的关系。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需要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
优惠的政策与优质的服务,是吸引外资投资兴业不可或缺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优惠的政策,固然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但优质的服务则是留住外资、扩容外资的根本保障,是打造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做好优质服务,优惠政策才能落到实处、发挥效能。
三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西部县域经济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第一主体”这一观念,提高县域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政策、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支持和便利,鼓励、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落户本地、兴业乐业。县委、政府还应当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改革企业制度,通过政府组织培训、调解结构、信息支持等措施,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二次创业,帮助企业切实解决二次创业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是主导产业与多元化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多元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补充。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必须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多元化产业的关系。总体目标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四面出击”、“八面开花”。
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明确产业定位,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还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多元化产业,各产业之间应形成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
五是引进外部资金与利用民间资金的关系。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引进外部资金成为今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倚重的重要手段。
目前,西部地区许多县存在资金短缺、银行大量存差,以及资金大量外流的多重困难,民间资本在西部地方金融机构中占有相当的存比,但没有介入地方经济循环。因此,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民间资本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融资方式、投资渠道、投资回报、分配机制等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为民间资本的介入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使民间资本与外部资金享有同等的待遇和同等的权益,引导民间资本介入地方经济的同步循环和健康发展。
六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西部地区地大物博,矿藏丰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地貌,这是西部地方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应当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绝不可熟视无睹或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