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以色列特约记者 陈克勤 本报记者 朱 研
21日早,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的奥诺镇工地上,高高的塔吊上出现了3名中国工人。一时间,警车、救护车聚集工地,十几家当地媒体闻讯赶来。经了解,这3名中国工人与以色列雇主就薪酬问题发生争执,已经购妥当天回国机票的他们索要无果,情急之下就爬上了塔吊抗议(如上图)。
听到消息后,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杨建初参赞和周惠参赞先后赶到,联系主管劳务的以色列工贸部官员和人力中介公司代表到现场解决问题。工贸部官员来了,中介代表却始终不肯露面。雇主表示,已经支付了中国工人的全部工资,有收据为证。但工人们强调,他们工作环境恶劣,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没有拿到一分钱加班费。更为复杂的是,他们中有的人工作签证9月就已经过期,事实上是在打“黑工”,面临罚款拘留。杨参赞向以方官员和雇主强调,中国工人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工作的,中方不支持工人爬塔吊的过激做法,但付出了劳动就应该有回报。最终,雇主同意向每位中国工人支付8月加班费4000谢克尔(约合1000美元)。这场持续9个小时的劳务纠纷得以平息。
事实上,两个多月前也发生过中国工人爬塔吊抗议欠薪的事件。当地媒体曾跟踪报道,并称“同情中国工人,支持索要欠薪”,“以色列名誉受损,以色列承包商应反思纠正”。
其实,中国海外劳工市场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反思。杨参赞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以色列规定雇工月最低工资800美元,这对很多外国劳工来说很有吸引力。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有9000多人,约3000人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很多中国劳工通过非正规中介机构,举债10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才能得到工作,这些中介费大部分被各级中介机构和承包商瓜分。他们在国外远离亲人、语言不通、生活单调封闭、劳动强度大,还要受中介和黑势力的盘剥欺诈。前几年,在巴以冲突激烈时,他们还要冒生命危险,在动荡风险地区甚至性命不保。2002年以来,以色列自杀性爆炸已3次殃及中国劳工,7人死亡,伤10余人。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商务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取缔了一批不法对外劳务中介企业,恢复了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但此次专项整顿也暴露了当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隐忧。有关部门认为,这些问题不仅给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统筹规划和整体开拓国际市场带来障碍,也给各地对外劳务输出带来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