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军师范文程

2009-09-23 04:55史宗义
文史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皇太极袁崇焕

史宗义

大清朝有个特别有才能的军师范文程,他为大清朝打江山立下的不世之功,不亚于历史上的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但是,他却被冷落了,他的名字对于民间的百姓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就是史书上记载也较少。

蛟龙出世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人,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文程小时候聪明好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秀才),时年仅18岁。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在仕进道路上有所作为的时候,厄运却降临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政权首领努尔哈赤带兵南下,攻克了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分赐给有功官兵,2l岁的范文程也在被掳之列,从而论身为奴。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书牛”非常反感,他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恨不能将这些人斩尽杀绝。努尔哈赤在攻占抚顺等地后,对明朝的“书生”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成批的“书生”引颈就戮时,由于范文程相貌堂堂,仪表非凡,与一般的迂腐书生迥然不同。努尔哈赤偶生恻隐之心,便放了他一条生路,将其赐给了镶红旗下为奴。范文程这次死里逃生,为他以后的出人头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即位,改元天聪。皇太极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登基后,对各项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范文程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皇太极即位后的第八天,便让所辖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选汉官之清正者统之”,从而使百分之四十的汉民奴隶恢复了民户的地位。不仅如此,皇太极还更新观念,摒弃了努尔哈赤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偏见,多次选拔和荐举汉族与蒙古族官员加以“量才录用”,赢得了不少汉族和蒙古族有识之士的支持,甘愿“实心齐力报答皇恩”。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设立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躬之得失”。目的是为了知兴衰、明得失。文馆设立后,急需有用之才供职其中。于是在同年八月,皇太极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诸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扰。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

这次考试的生员一共300多名,最后取了200名,范文程有幸名列其中。这样,范文程因祸得福,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计除袁崇焕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在整顿好内政后,便大举出兵进攻明朝,范文程也随军出征。自从努尔哈赤在宁远被袁崇焕挫败身死之后,皇太极在宁远、锦州一线与袁崇焕也进行过反复较量,但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因此,皇太极心中十分苦恼。

范文程感激皇太极的真心相待,便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袁崇焕此人不可小看。宁远一战,此人所显示的军事才能和敢战、敢守、敢拼、敢胜的气魄,在明朝将领中是少有的。更令人担忧的是,此人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坚守宁远、掠取锦州、大凌河、杏山、连山诸城堡的胜利而自满,也不因晋升为辽东巡抚而陶醉。他能清醒地看到自身目前的弱点,这就是在宁远战斗中损失的兵力需要补充,掠取的锦州、大凌河诸城堡需要巩固,新任辽东巡抚后与辽东各地明军将领的关系需要调整。所以他在加紧战、守的同时,要以‘议和使我们上当受骗,目的就是要拖延时间来解决以上问题。由此看来,袁崇焕不除,终将成为我军西进叩关的羁绊。”听了范文程的一席话,皇太极便向范文程请教对策。范文程建议:以“议和”对“议和”。对此策略,皇太极心存疑虑。范文程非常坚定地认为:“‘议和自然不能除掉袁崇焕,但‘议和产生的流言可以除掉他,‘议和产生的猜疑可以除掉他,‘议和破裂后的结局可以除掉他。只要‘议和的消息传到北京,袁崇焕‘先主守而后战的方略就说不清楚了……”并进一步分析道:“袁崇焕借‘议和积蓄力量,汗王(皇太极)借‘议和调整部署,两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汗王亲自决定‘议和,大臣贝勒明其要旨,必全心拥护;而袁崇焕决定‘议和,纯粹是自己所为,即使征得明朝皇帝的默许,也会为反对者提供口实,招致明朝群臣的猜疑。遭受猜疑的边臣边将能够长期执掌兵权吗?况且,袁崇焕生性刚烈,行事果敢,遵奉的信条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宁远之战前夕,他曾经对抗兵部尚书、辽东经略使高第的军令,拒绝撤兵,因此结怨于明廷擅权的阉党。凡此种种言行,都是招致‘猜疑的土壤。”范文程的一番话,使皇太极大彻大悟,于是依计而行。

皇太极这次大举入关,曾俘获两个明朝太监。撤退途中,他密令副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离两个太监很近的地方,并故意悄声说道:“今天退兵,其实是汗王设下的计策。前不久,汗王单骑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之后,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立即把他听到的“重大机密”禀报了崇祯帝。当时,朝中一些反对袁崇焕的人早已纷纷诬告袁崇焕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卅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崇祯皇帝一向多疑,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将其下狱。第二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范文程略施小计,使明朝杀了袁崇焕,扫清了入关的最大障碍。

收服洪承畴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称号而定族名为“满洲”。第二年五月,又改“大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当上了皇帝。他称帝后,对政府文武机构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文馆扩编为内三院,即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主持。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官爵晋升为二等甲喇章京(汉语称为参领)。

内秘书院大学士的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但所掌握的都是国家的机密要事。皇帝敕书的草拟、各衙门奏疏的收录、与他国来往书信的撰写等等,都出自内秘书院大学士之手,范文程实际上充当着皇帝秘书长的角色。他虽不在议政大臣之列,却往往参与着政府内外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而且对朝廷要员的任免,他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皇太极对范文程的倚重,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皇太极每次召见范文程,商议政事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经常是刚被召见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即马上被再次召入宫中。凡遇军国大事,皇太极总要问范文程是否知道。有时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便问大臣为何不跟范文程商议。若大臣回答说范文程的意见也是如此时,皇太极便批准同意。各种外交文书,均由范文程批复或草拟,起初皇太极还要亲自过目审查,每

一次都感到非常妥帖,后来通常的文书便不再看了。有一次,范文程因病告假,好多事情因一时拿不定主意而无法决断,皇太极便谕令等范文程病愈后再行决断。皇太极对范文程言听计从,成了他离不开的智囊。

皇太极从即位之日起,到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间,历时十五六年之久,虽曾三次率军突入关内,但却总因拿不下山海关与锦州而难以实现他的宏愿。于是,皇太极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自己人关的最大障碍——山海关与锦州一线。崇德四年(1639年),明蓟辽总督换成了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而成名的洪承畴。崇德六年(1641年),清军开始采取行动,派兵包围了锦州。这年七月,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13万人马驰援。大军云集宁远之后,便分头向杏山、松山缓缓推进,准备步步为营,稳中求胜。但新上台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以持久费粮为由,派员临阵监军督战。洪承畴经不住催促,便轻易将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和塔山外的笔架岗,仅率6万兵马贸然前行,命其余兵马随后赶上。洪承畴到达松山、杏山一带后,将骑兵驻扎在松山东、南、西三面,将步兵布防在离锦州仅六七里地的孔峰岗,与清军成对垒之势。

皇太极获悉这一情况,便于八月亲率大军从盛京(今沈阳)赶来,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截断了明军的联系,断绝了洪承畴的归路。随后,又派兵夺了塔山的粮草。洪承畴失去了战机,固守松山半年之久,被部下出卖,清军城破后被俘。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对自己将来入主中原会有很大的用处,就一面派人款待洪承畴,一面让范文程前去劝降。

范文程来到洪承畴的囚室,洪承畴知道对方的来意,便大骂范文程没有骨气,投身事清,为人走狗,并慷慨激昂,立誓要杀身成仁,绝不投降。范文程并不和他争辩,而是随便与他谈古论今以及生死得失。谈话间,屋梁上偶尔掉下一撮尘土,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用手将灰尘轻轻拂去。范文程看在眼里,心中已有了打算。他辞别了洪承畴,便去告知皇太极:“洪承畴必不肯死。”皇太极问他为什么,范文程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承畴对衣服尚且如此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皇太极听了,非常高兴,便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见洪承畴衣着单薄,当即脱下自己的貂皮裘袍,亲手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关切地问道:“先生还冷吗?”这一招使洪承畴大为感动,目瞪口呆了半晌,方才叹道:“真不愧是救世之主啊!”说罢伏地便拜,叩头请降。

关于洪承畴降清一事,还有皇太极利用自己的爱妃用美色诱降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范文程能从“拂尘”这一细节中得出洪承畴不想死的结论,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不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谋略家。

定计取中原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去世。二十六日,顺治帝福临登基。

福临被推为新君,是八旗贵族内部各派激烈争斗的暂时妥协。福临继位后,这一斗争仍在进行。在这场斗争中,范文程由原来的镶红旗被拨入了镶黄旗,险遭不测之祸。不久,范文程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竟然要抢夺他的妻子。范文程费了一番周折,保住了自己的妻子,但因得罪了多铎,范文程不免忧心忡忡。从此以后,他更加谨慎小心了。

尽管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范文程还是以大局为重,竭尽全力为朝廷献计献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在上书中分析道:

明国必亡,清将与农民起义军争天下。他强调指出:“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矣。”认为此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败与否,在此一举。于是向多尔衮提出,此次进取中原,应当申严纪律,秋毫无犯,并纲要性地提卅四条原则:“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这样一来,汉民必然纷纷归顺,“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

四月初九,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率十万大军出发攻明。四月十四日,明平西伯吴三桂突然派人前来求兵。多尔衮听了这一消息,对李白成的农民军有了惧怕心理,就想停止进军,以观动静,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多尔衮忽然想到了范文程,就立即派人到盖州,把正在养病的范文程请来商议大计。范文程分析了李白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的所作所为,果断地做出了“李自成必败,清军必胜”的结论,从而坚定了多尔衮继续进军的决心和信心。四月二十二日,两军大战于山海关石河西,李白成果然大败而走,清军获得大胜,并乘势追击。

范文程抱病随征,所到之处,张贴檄文,安民告示,按照自己的主张所做,果然稳定了民心。五月初二日,多尔衮入居北京城的武英殿,实现了多年以来入主中原的宏愿。

清军占领北京后,范文程又协助多尔衮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快稳定了北京地区的局势。

清军根据范文程制定的政策,顺利南下,势如破竹,顺治二年(1645年)就平定了江南。

清统一全国已成定局,多尔衮志得意满,为所欲为,竟然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全国强制推行了“剃发令”。随着“剃发令”的实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而这时的清朝统治者又恢复了大肆杀戮的本性,对抗清势力进行了血腥镇压。多尔衮的所作所为与范文程的政治抱负大相径庭,范文程便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进行消极对抗,这就引起了多尔衮的不满。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尔衮以范文程多年来身体不好,不宜劳累为由,削夺了范文程的权力,不久又因为一件小事而把范文程下司法问罪,后将他释放。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在内部斗争中再次获胜,一人独揽大权,更加嚣张。他令大学士刚林等人删改《清太祖实录》,并让范文程参与其事。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便借故养病,闭门不出。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亡。第二年初,顺治帝开始亲政。有大臣告发多尔衮的种种罪行,顺治帝一怒之下,将多尔衮及其母、妻的尊号统统削去,并废除庙享,抄没财产,诛戮党羽。曾为他删改《清太祖实录》的刚林等人都被处死。范文程由于有先见之明,终于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

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任命范文程为议政大臣。他复出后,很快就辅佐顺治帝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迅速扭转到以f_==德治天下的轨道上来。当时,清政府还面临着经济危机的严重困扰,范文程建议实行屯垦政策,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同年十一月,他还建议顺治帝为那些因反对“剃发令”而被多尔衮降罪革职的官员进行了平反,昭雪了一大批冤案。范文程还建议顺治帝对选拔官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到了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把六部尚书的官阶统一定为二品,进一步消除了满、汉官员之间的人为隔阂,实现对满、汉官员的平等待遇。康熙帝继位后,这时的范文程虽然年老体弱,但依然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这位三朝元老终于寿终正寝,享年70岁。康熙帝亲自做文,派人前去谕祭,并御书“元辅高风”四字作为祠额,以表彰范文程的不朽功德。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谷报社)

猜你喜欢
皇太极袁崇焕
争议袁崇焕:390年来是非功罪
争议袁崇焕:390年来是非功罪
战神袁崇焕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死结
哈达公主莽古济之死与天聪朝政
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袁崇焕之庙
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先生冷吗?
清入关前仓储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