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2009-09-22 08:04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徐 刚

【摘 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哲学源远流长。人与天地的关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要在饮食中实现人和天地的内在和谐。

【关键词】 天人合一;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模式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受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了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中国“八大菜系”。它突出了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属性,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一。而中国哲学思想亦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诸多方面,对饮食思想的影响亦不例外,本文仅就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有一特异的学说,即天人合一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一是指天人相通;二是指天人相类。天人相通的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代道学。而天人相类的观念,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就天人相类而言,董仲舒讲“人副天数”,并将身体各部分和喜怒哀乐与天类比,认为“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同上书,为人者天),并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同上书,阴阳义)综观整个中国哲学史,道学家亦多讲天人合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天人系统观念

中国的文化是天地人三才文化,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在《易传》中提到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庄子齐物论》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在《素问针解篇》中讲“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同时,认为“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九。”“故古者圣贤饮食气而治者,深居幽室思道,念得失之象,不敢离天法诛分之间也。居清净处,已得其意,其治立平,与天地相似哉!”(《太平经》)也就是说,人与天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系统,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人与天地的关系,对于给我们提供饮食来源的自然有了更为合理的取之之道。

二、天人合一的饮食总原则

1、民以食为天

《周易》讲“生生之谓易”,先哲讲“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自古以来,吃饭是头等大事。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天”在古汉语里面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凡所仰赖者皆曰天。”也就是说饮食是人得以生命存在的最重要基础。《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同时,饮食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礼记礼运》中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同时,智者先哲亦以饮食之道喻治国之道,如《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足见饮食之重要。

2、饮食之道法天、法地、法自然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天地人之间的这种大道,饮食之道亦深受影响,先哲提出了“饮食自然”的观念。对于饮食自然的观念,在《山海经》中描绘为“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同时可以看到,老子在饮食上也坚持强调“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强调人类的“饮食”活动应该合乎“自然”。因为“自然之道,何所不知,何所不化,动错自无所私。饮食天厨,衣服精华,欲复何求,是太上之君所行也。”(《太平经》)故《黄庭经》载“玉池清水灌灵根,子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因此,只有秉持天地之大道,谨行饮食法天地自然之道,方能“清净无为,气自复也。返于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常保年也。”(《道藏》)达到颐养天年的饮食境界。

三、天人合一的具体饮食模式

1、天之气与人合一

(1)天地为饮食之父母。天之气即指万物之生长规律因二十四节气而春花秋实,故《素问保命全形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亦即万物之生长依赖于天地之间的和合之气,食源的开拓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应天时,人方能得以存身立命。

(2)天食人以五气,人以水谷为本。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并且“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如果离开了饮食,人的生命将面临严重的境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3)气之常,人亦应之。面对苍茫的天地,人应该怎样饮食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职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也就是说人要依据天运行的规律进行饮食,只有这样才能康健长生。

2、地之味与人合一

(1)谷气有五味。《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灵枢•五味》载“谷气有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饮食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并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绝,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并且对五味与具体的食物予以对应,提出了“五味皆有所属”以及“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食物五味与人发生了具体的联系,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五味各走其所喜。食物五味与人体内在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并且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并进一步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无疑更加深入的体现了大地所产食物的五味与人内在合一关系。

(3)谨和五味,长有天命。先哲在大地所产的食物的五味与人的关系在量上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也就是说饮食五味过犹不及,五味太过对人体均造成有害的影响。

为了达到人与五味和谐的合一境界,先哲提出了五味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方法,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等具体措施,这对于提高饮食质量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3、物之性与人合一

食物的具体特性各不相同,因地而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半痈疡,其治宜砭石。……”。也就是说因地理环境的不同,物产不同,人的饮食亦有所差异,因饮食不当导致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法也有所取舍。对于食源的具体特性,在《吕氏春秋本味》中亦指出“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也就是说各地因环境不同物产各异,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从而各地形成了不同口味。物性相异,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

4、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

(1)养生因人而异。人之养生,生生不息。人来源于天地,与天地本合一,但具体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养生需要根据具体人的状况而有所区别,因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因此要“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需要“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泄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只有采用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更好的饮食养生。

(2)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太平经》早就提出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要效法天地之大道来进行饮食养生:《阴符经》讲“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道。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高道李荃在阐释“三盗相宜”时候,指出“万物盗天而长生,人盗万物以资身。若知分合宜,亦自然之理也。”(《道藏》)也就是说人是天地的精华,并且要体悟天地之道,依赖各种食源才能长生。

(3)饮食有节,身必无灾。《灵宝还魂丹方》序指出,“夫人生禀于五行,拘于五常,则为五味之所贼,八风之所攻,爰自饮乳至于髦年,莫不因风而丧命。或多食而过饱,……或时餐燥药,或多啜冷浆,或久绝屏帏,或日多施泄。”(《道藏》)同时要求“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要“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司马承祯《天隐子》中亦讲“食之有斋戒者,斋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道藏》)故“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因此,饮食要合理得当,讲究调和的方法,否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4)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饮食模式。早在久远的时代,先人们就提出了合理的饮食模式,《素问•脏器法时论》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照世界范围内其它饮食模式,这种饮食方式对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5)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饮食养生预防思想无不对现代人的饮食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人与天地的关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要在饮食中实现人和天地的内在和谐。这一思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人的内部器官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我们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黄帝内经.天津古籍出版社.

[3] 道藏.上海书店出版社.

[4] 任百尊主编.食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刚,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