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芳
【摘 要】 民主监督是一种旨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政治监督模式。民主监督的实现路径,要在强化监督主体,扩充监督能力;完善监督制度,保障监督程序;运用媒介系统,突破监督方式几方面有较大突破。
【关键词】 民主监督;路径;主体;媒体
民主监督的存在,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是其他性质的监督所不能取代的。但在现实中,这一重要的监督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本文主要从监督主体、制度、媒体三个方面来论述民主监督的实现路径。
一、主体强化——监督能力的扩充
在民主监督主体中,加强特约监督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这支力量十分重要,是具体实施民主监督工作的主力军。然而,要强化监督主体的能力,必须要注重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做为监督主体的党外干部队伍是一支有着独特优势的队伍,目前还是一个等待开发和挖掘的监督资源。他们直接参加到国家政权当中,置身于具体管理事务之中,与中共干部有最直接的了解和交流,对党委部门各项工作“知情”较多较实较深。当我们把加强“党际监督”的作用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特性加以开发的时候,就必须注重开发党外干部这个监督资源,让他们在履行“参加政权”职能的同时,也履行好“互相监督”的职能。具体途径有三:一要加大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增加党外干部数量,提高党外干部层次,把更多优秀的民主党派人士充实到政府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保证他们有能力监督。二要建立对党外干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考核机制,可以在党外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入“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情况”一项,并规定如果这一项空缺的话,不得考核合格,以此督促党外干部开展民主监督工作。三要建立对党外干部开展民主监督的保护机制,保证他们有条件、有勇气监督,如重大问题的监督可通过民主党派组织向被监督部门的上级部门进行反映,民主党派组织要当好党外干部的“娘家”和后盾。
二、制度系统——监督程序保障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个好的制度系统,是民主监督运行机制高效运转的基石。
1、制定《民主党派监督条例》或《民主党派监督办法》
该《条例》或《办法》应成为民主监督具体工作的主要参照工具,一要明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性质、对象、范围、内容、形式、方法;二要明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职责和权利;三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接受监督和对监督作出反馈的责任。
2、分项制定各种民主监督形式的运行程序
程序明确是制度落实的保障。当前在我国社会“人治”氛围还较浓厚的情况下,程序显得尤其重要。根据主要监督形式和重点监督内容,制定《法律实施监督规程》、《党委依法执政监督规程》、《重大决策监督规程》、《特约监督员工作规程》、《对口监督规程》、《民主监督考核办法》等。
3、党委和政府要制定相关配套的工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监督成效与中共的重视程度和接受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共党委和政府制定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工作制度相衔接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是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一个必要的环节。具体来说,在制度中突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如何接受监督”,“如何为民主党派监督提供条件”,“如何对民主监督作出反馈等作出职责和程序上的规定”,并将接受监督情况作为部门和领导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媒介系统——监督方式突破
媒介系统是一个敏感却有效的监督方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的媒介系统,可以强化已有优势,突破监督弱项;可以发挥整个监督体系整体功能;可以创新民主党派信息获取方法,为民主监督提供具有独特视角的监督资源。
1、突破监督弱项
目前的监督方式中,提案和调研报告是重头,参加政协监督主要发挥的是政协委员个人作用,参加人大和政府的调研检查则相当薄弱。因此要把参加政协、人大和政府监督活动作为民主监督的弱项加以突破。
一是要将民主党派参加人大和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化。至少给人大和政府一个邀请民主党派参加监督工作的任务,比如一年两次或几次。现在中共省委往往会给民主党派一些调研任务,不妨也给人大和政府布置一些和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调研任务。二是要在政协组织的各种监督活动中突出民主党派组织的作用。政协的专项监督可以将一些子课题由各个民主党派组织完成;在政协组织召开的听证会上,应该设置几个民主党派席位,发表民主党派组织的意见。
2、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功能
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把信息公之于众引起舆论关注来达到监督目的。这些载体所能发挥的一些功能,恰恰是政协的民主监督所缺乏的。要善于向这些监督模式借力。
(1)与群众监督相联系。许多委员的提案或批评建议都是来自于群众在社会监督中反映的问题。要在群众中设立广泛的社情民意采集网络,获得更多基层和民间信息,实现“为民参政”。
(2)与舆论监督相联系。与媒体合办政协论坛、政协视点、政协之声等栏目,或与一些知名的批评报道、焦点报道节目合作,开发出固定的、长期运作的宣传平台,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扩大民主党派影响力。在监督前,通过媒体告诉社会我有哪些监督权,需要群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联系。在监督中,要让媒体参加,实时报道监督情况,促进被监督者重视监督。在监督后,要通过媒体告诉社会我发现了哪些问题,结果如何。
(3)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相联系。建立起规范的联系通道,定期开展专题性的联合监督,弥补民主监督非权力性的不足。加强与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合作,通过开座谈会、联合调研、发批评建议函等多种方式开展民主监督,特别是对党政官员的监督。尤其是民主党派与人大监督的联系更要加强。
3、创新信息获取方式
现在民主党派内部的信息大致采用自下而上报送的方法获取,比较被动,参与面不广。要创新信息获取途径,建立自上而下主动搜集信息的机制,如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设立参与性更强的投诉、举报网络,如热线电话等,主动拓宽自己的知情领域。从理论上讲,监督者据以监督的信息全赖于被监督者的提供,那是不可靠的。因为被监督者有时为了躲避监督或减轻监督的压力,完全可能不提供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在信息中掺假。因此,除了希望被监督者提供更多信息外,更重要的是监督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自己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为了体现民主党派掌握信息的独特性,要特别重视拓宽党派内部成员的意见采集渠道,进行社会调研的同时,注重党派组织内部思想动态的调研,建立党派成员民意调查网络,进行常规化调查。从而收集本利益集团的意见,反映本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 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
[2] 陈国权.政治监督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 王小鸿.论新世纪参政党的职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