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会
【摘 要】 陕西农民工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加强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营造关心农民工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
一、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现状
1、陕西农民工优秀的思想道德
(1)吃苦耐劳,憨厚忠诚。陕西农民工,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子女,他们需要的是金钱,他们希望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诚实的劳动获得报酬。于是,背井离乡进城自己开门面,做小生意;有的受雇于别人,这些人大多在饭店、宾馆、商场、建筑等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行业,他们干的活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据统计,这些人工作时间平均每周6.57天,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他们对工作还是踏踏实实、憨厚忠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2)生活俭朴,安分知足。陕西农民工,不仅吃苦耐劳、憨厚忠诚,而且生活俭仆,安分知足。尽管工作很苦,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很低。40%以上的农民工只有一个行李卷。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的开支,如果是自己做饭的,他们买的菜是农贸市场最低水平的。若一天很忙,实在没时间做饭的,早饭买一个馒头,午饭一碗扯面,晚饭一碗稀饭,就已知足。有的农民工受雇于他人管吃住的,一月甚至一分钱也不花;衣着方面,农民工成年累月也不买衣服,极为俭朴,甚至粗陋;居住方面,他们一般合租于城乡结合的农居点,面积及其狭小,建筑工就地住在工棚里;娱乐几乎没有,一天基本处于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状态。
(3)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团结友善,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陕西农民工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同在一个厂里打工的乡党,同在一个工地干活的民工,同在一个市场的陕西籍商人,共同的籍贯,共同的经历,使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工友一时失业,其他工友尽管生活拮据,但也慷慨解囊,相互救济;工友生病,他们轮流在医院看护,直到基本康复。
2、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薄弱之处
(1)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有些农民工不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自把国家、集体的东西带回家,有些不服从规划,随便设摊搭点,影响了市容,影响了交通。
(2)比较自卑。农民工由于出身于农村,又处于城市生活的下层,在今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还未完全打破,城乡差别还依旧存在的情况下,他们从心灵深处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不如城市人,因而心里时常有一种自卑感。
(3)法律意识淡薄。陕西农民工,一方面由于整天过着劳动加睡觉的生活,因而很少学习法律,加之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不够,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遇到拖欠工资、同工不同酬、随意解聘等现象时,不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二、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成因简析
每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既是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化形式,又是个人同他自己的对象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是如此。经济的、自然环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状况,都对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1、经济因素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成因中,属于最基础层面的是经济因素。陕西农民工出身于陕西农村,而陕西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低。他们为了生存,只要能挣钱,哪怕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都愿意干,因而练就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陕西工资水平低,他们挣钱来之不易,因而很节俭。陕西农民工亦工亦农,仅仅把城市作为打工的地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责任感,集体主义淡薄。
2、地理环境因素
造就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另一因素是地理环境。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处在陕北高原和秦巴山脉之间,东有黄河和函谷关,西有陇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在高山和大河的屏蔽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适合农作物生存,而自然灾害较少,陕西关中农民自然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因此形成了憨厚、纯朴,安分知足等品质,这对于自身既有利,又有弊。这就要求陕西农民工要正确对待自己,既要认识这种品质的好处,又要认识其不足,扬长避短,与时俱进。
3、政治制度影响
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一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二是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些都对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三、加强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途径
根据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的成因分析,加强陕西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问题,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行动,逐步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发展完善。
2、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通知》,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要求。这些政策贯穿着破除城乡身份等思想。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两种户口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状况,给农民工一个平等的国民待遇;建立农民工的利益保护机制,把对农民工的管理重点转移到其合法利益的保护和服务中来,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村民委员会要做好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宣传、发动、组织和服务工作,搞好务工前的思想道德引导性培训。城市社区要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为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工的社区意识,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这样一来,有政府为农民工撑腰,农民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权益得到了保障,他们也会变得积极乐观,自立自信起来。
3、对农民工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
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要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
4、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开设农民工热线,为农民工提供咨询、信息和法律等各方面服务。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尤其要大力宣传陕西籍农民工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宣传他们在输入地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他们不忘故土、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树立陕西农民工的良好形象。全省各级政府要对优秀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各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