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实道路

2009-09-22 08:04
文学与艺术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韩 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的发展”路线的前提下开创的。“中国的发展”路线即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基本路线; 经济发展; 四项基本原则;小康社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所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取得最大成就的理论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1]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坚持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不动摇。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关键就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代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使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我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复杂形势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不动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铺下厚重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两对矛盾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题,毫无意义可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的首要性,“人”是经济发展结果的承受者。以人为本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钟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满足人民的需要。最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要求和方法的前提和归宿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强调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其中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基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必要的物质前提。协调发展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渐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因素: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是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成功,才能使中国走向强大,人民走向富强。不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归根结底,就在于通过改革开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大解放和大提高。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党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加速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新的革命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使中国从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发挥出来。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之路,必须认真解决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5]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它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加以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是立国的根本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离开四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能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才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理论光芒。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立国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体现了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担负着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行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着的职能,而且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面对国际、国内的这些斗争,我们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和威胁,都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时,人民民主专政是其顺利落实的坚强柱石。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立国治国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来统一人民意志和行动,那就必然造成割据分裂、动乱频繁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人民需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所以只有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共产党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这个战略思想才会落到实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洪秀全提出了“太平天国”的蓝图,严复、康有为等搬来了“进化论”,孙中山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但是这些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光明、富强之路。“五四”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传入中国,其结果,这些“主义”也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给黑暗中徘徊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科学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

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不了分割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怀疑和动摇。任何割裂四项基本原则的行为,都会造成对四项基本原则整体的背离。四项基本原则,是支撑我们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四根支柱。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政治基础,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必须具备的根本政治保障。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从谈起。

必须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将科学发展观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2][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 第16页 15页 15页 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第249页

作者简介:

韩龙(1988--), 男,吉林榆树人,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中文系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学校科研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