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延政 周艳艳 周南翔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0例FD患者,按设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进行治疗,2组同时实施心理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2组治疗结束后其疗效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理治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5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5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0%~30%,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FD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降低工作、学习效率,而且盲目治疗消耗大量医药资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F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治疗方法。我们按照心身疾病的观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障碍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对FD的认识和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2006年8月~2009年2月内科门诊和消化科住院的80例患者,年龄14~68岁,平均(38.42±14.81)岁,男28例,女52例,男:女约为0.6:1;全部病例均经胃镜、肝、胆、脾B超及血液生化检查均未发现足以解释其消化系统症状的器质性病变,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疾病。入组标准参照“罗马标准Ⅱ”[1]。
1.2研究方法对80例FD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如工作、生活、学习、家庭成员关系、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人际关系、疾病、住房环境等9项进行问卷调查和统一评议。
1.3治疗方法对80例患者,按设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进行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标准治疗抑酸剂、胃动力药和抗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10mg每日3次,维生素B 20mg每日3次。2组同时实施以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分别观察疗效。疗效判断以痊愈、显效、有效、好转、无效来判断。痊愈指标: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患者大部分症状消失,偶有个别症状,但轻微,疗效指数>80%;有效,患者大部分症状减轻,个别症状明显得到改善,疗效指数>70%;好转,患者仍有较多不适躯体症状,较原来减轻,疗效指数>60%;无效,患者症状没有改变,工作生活受到一定影响,疗效指数<60%。根据治疗前后各项得分归类,按治疗前各项得分总数减去治疗后各项得分总数,除以治疗前总分,再乘以100%,即是治疗后疗效的百分比,此为疗效指数,据此来判断疗效。
1.4统计学处理全部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ゼ表1。2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FD患者的发病
和治疗,均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
3讨论
Cannot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2],胃肠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系统参与下进行的。中枢神经活动与胃肠道运动与感知之间的互相影响称之为“脑-肠互动”。本研究显示FD以年轻女性发病居多,她们性格内向,自我中心,易受暗示,心理问题以躯体化形式表现尤为突出;同时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发现,FD患者绝大多数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家庭方面存在着明显问题,如表现为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下岗待业、婚姻不和谐或丧偶、人际关系紧张、居住环境拥挤、家有慢性病人等。文献指出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心理应激与FD发生关系密切,应激时中枢神经反应可通过自主神经调节胃肠神经系统,影响胃肠功能[3]。FD患者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积分均高于健康人群[4]。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自主神经、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中介物进行沟通[5],心理应激可引发焦虑等情绪反应,而焦虑主要表现为变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6,7],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发出的冲动,可抑制通过内在神经丛或迷走神经传递的发射[8]从而抑制了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和传出通路发射地实现的胃的容受性舒张,也使胃的基本电节律和动作电位减少和降低,出现胃的收缩频率和强度下降导致进食后饱胀、早饱、腹痛等胃内压过高表现。胃内压向贲门的传导,又使食管-胃括约肌功能下降,导致反酸、烧心。FD的治疗,目前仍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10]。笔者通过对80例FD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和对其实施以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发现心理因素在FD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提示心理治疗对FD的治疗起着积极作用,能提高FD的治疗效果。在心理治疗时,我们遵循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发现问题,并启发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10]。我们按上述典型病例中所实施的心理疗法的治疗技巧,帮助患者认识自己FD的要害所在,是诸多心理症状躯体化表现,并指出情绪、精神状态、焦虑、压抑在FD的发生、转归和治疗的作用,让他们充分明白这些道理,并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体会联系实际来分析了解FD的发生和治疗原则,从而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消除负性生活事件和精神应激给他们造成的不良情绪,从而唤起他们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良性情绪,减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消除造成FD的诸多因素。对患者多次反复的强化,许多躯体不适症状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减轻直至消失。心理治疗对FD的治疗和转归确实有着明显作用。通过对80例FD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和对其实施以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发现心理因素在FD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心理治疗对FD的治疗起着积极作用,这既能提高FD的治疗效果,还能避免盲目检查和不合理药物治疗,从而减少了浪费,节约和降低了大量社会医疗资源,同时也为患者减轻了不少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Talley NJ,Stanghellini V,Heading RC,et a1.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J].Gut,1999,45(suppl 2)
[2]严和骏.心身疾病[M]洗渔村.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刘劲松,杨菊,侯晓华.寒冷侵水应激对大鼠胃排空及肠肌间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492-493.
[4]左文革,李瑜元.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07,38:6.
[5]汪鸿志.重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8):509
[6]粱宝勇.心理应激理论[A]//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1-51
[7]徐斌.身心反应[A]//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1-51
[8]朱文玉.消化和吸收[A]//张镜如生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8-201.
[9]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421.
[10]邓明显,郭念峰.咨询心理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2.
(收稿日期: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