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丽
在阅读《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后简称《儿童纪律教育》)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起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第25章“纪律”中写下的话:“儿童是不是可能处在自己的循环轨道上,就像星星不知疲倦地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发出永恒的光呢?……这类自然规范似乎超出了我们周围的事物,是世界普遍性规范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任何直接外因造成的规范,比如社会规范,似乎都应该是建立在这种自然规范基础之上。”
《儿童纪律教育》虽然被认为是“一本囊括了许多对比性案例的使用书籍”,但作者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和认识已经上升到教育哲学的层面,那就是“自主”。儿童教育的现代发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对儿童纪律教育的研究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人将纪律教育与教育教学相分离,主张通过威胁、惩罚等手段压制儿童内心的冲动,让儿童变得安静、顺从;有人则将纪律教育与教育教学相融合,认为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教学就是最好的纪律教育。《儿童纪律教育》的作者采纳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规训的目的应指向培养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并能进行自我规训的道德自律的人;承认儿童的自主性,强调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行为问题对于儿童的意义,进而采取充分尊重儿童的建构性规训方法。
《儿童纪律教育》在汇集了大量案例的同时,给读者以深层次的启示,那就是“为什么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这其中的根源性原因在哪里。因此,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不在于掌握了一些对儿童施以纪律教育的方法,而在于又一次提醒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
虽然爱伦坡曾预言,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即使在当下的21世纪,科学地认识儿童也并没有能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1934年,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的出版没有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去自觉地“发现童年的秘密”,“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没有成为新时代所有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常态。就以“纪律教育”为例,100年前,蒙台梭利就在其《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中鲜明指出:“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然而,即使在当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的教育方式也并不少见!而这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在陈旧的教育观念里找到其存在的根源。即使在新世纪,我们依然要从教育经典中汲取智慧,去“发现儿童”,使之成为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找到打开“教育有效性”大门的金钥匙。
《儿童纪律教育》的作者站在尊重历史的角度,认真梳理了许多已得到公认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资料,在比较中确立了自己对建构主义学者主张的倾向,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比较鉴别中,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构自己的新认识。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规训的基础”。第一章“对指导和规训的思考”开门见山地将规训视为一种在提高自尊的同时教以自主和自律的方法。这一章所介绍的概念贯穿全书。作者在介绍“为道德自律而教:建构主义者的方法”时详细探讨了这些概念,一是互相尊重,二是帮助儿童理解,三是指导儿童作选择,四是处理原因而不是处理症状,五是通过观察发现原因。应当说,这些概念或方法,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其中的一些原则显得更具真理性,如“处理原因而不是处理症状”“通过观察发现原因”等。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些原则常被忽视,因为我们似乎总是期待立杆见影的效果,而通过“观察”去“发现”原因较之立即做出压制举动则显得费时费力。但是教育的智慧和本应具有的魅力却与简单和粗暴无关。
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科学方法方面曾强调,“教师更多的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主动施加影响的观察者”,这种“被动性包含着她的急切的科学好奇心,包含着她对希望观察到的现象的绝对尊重”。她进而指出:“我们不知道窒息孩子刚刚开始的积极的自发行为的后果是什么,也许就是窒息了生命本身。人类在幼儿期展现的智慧就像黎明的阳光、蓓蕾的芬芳。我们必须以宗教的虔诚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如果要使教育产生效果,那就应该促进生命的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蒙台梭利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认为“没有经过科学观察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普通学校那种古板的盛气凌人的方法的教师,必须通过培训和实践来适应这种新的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原因”真的那么重要吗?是的,它不仅能够使我们不至于犯错,还能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9月29日,詹尼斯夫人(一位教师)的班上第一次有一个叫艾利的孩子过生日。然而她没有注意到艾利的母亲已将邀请函放入其中六个孩子的小隔间中。当第一个孩子发现邀请函后,其他的孩子蜂拥而上,满怀期待地检查自己的小隔间。当然,有人快乐,有人沮丧。詹尼斯夫人想,天哪,我应该早点申明:除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到邀请,否则就不应该允许在学校里分发聚会邀请函。这时,詹尼斯夫人注意到科尔没有表现出烦躁。原因在哪里呢?科尔的生活没有让他感到安全感或被需要。两年之内,他在四个领养家庭里生活过。在主题活动中,詹尼斯夫人将她原先准备的书换成米尔恩写的《波夫的世界》。当她读到第70页的“伊尔举办了一个生日宴会,并收到了两份礼物”时,她改变了已计划进行的集体讨论的主题,并决定讨论被无视的感受。詹尼斯夫人通过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被无视的感受谈起,然后,又有两个孩子和大家分享了类似的经验。当詹尼斯夫人读到书中的“皮杰特祝愿伊尔快乐每一天,而伊尔几乎不相信他的朋友竟然还记得他的生日,并且还送他一份礼物”时,科尔憨憨地笑了起来。讲完故事后,大家一起讨论了伊尔的感受。同时,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帮助伊尔明年要相信他的朋友的方法。随后,詹尼斯夫人指出,她是怎样通过在日历上放上纸蜡烛来标明所有孩子的生日的。最后,她解释大多数家庭的房子都不够大,以至于不能邀请整个班级的孩子。所以,她们将在教室里为每个人举行生日庆祝会。她提到了在下几个月中将要过生日的一些孩子,当她说到“12月6日我们将为科尔庆祝生日”时,科尔笑了。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教师的敏锐和机智,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这样细致。蒙台梭利在她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中也曾援引《我的百万富翁叔叔》中的一个故事来表现旧学校维护纪律的方法。故事中的这位百万富翁叔叔福福小时候很调皮,到处捣乱,后来被送进了学校,他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有一天,福福突然动心向善。他来到美丽的小福费塔身边,当他发现小福费塔非常饥饿,还没有吃午饭的时候,他的良心第一次被感动了。他看了看周围,又看了看小福费塔,拿出自己的午餐盒子,一句话也没说,放到小福费塔的裙兜里,然后流着眼泪跑开了,因为他第一次看见了一双充满悲伤含着泪水的善良的眼睛。他羞愧难容,实在没脸在一个饥饿无食的人面前吃东西。慌乱得不知所措的小福费塔很快向他跑去,她温柔地移开叔叔那掩着脸面的胳膊,温柔地说:别哭,福福!几乎像是在恳求,还像是在对自己可爱的布娃娃说话,又像母亲那样亲切,举止文雅庄重。然后,小女孩吻了他一下,叔叔沉默着,抽泣着,回吻了她一下,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擦去脸上激动的泪痕,重新笑了。这时,刺耳的呼叫声从院子另一端传来:喂,喂,你们两个在那儿干什么,快点,两个都进去!是大家回校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校规。那是他们的监护人——老师,她以像对待两个打架的孩子一样的鲁莽行动,压倒了一个叛逆者内心出现的第一次自发冲动。对比两个案例,重温蒙台梭利所说的“教育介入的首要形式,必须以引导孩子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为目标”,是那样的令人震撼。
《儿童纪律教育》的第二部分按从最积极到最消极的递减顺序介绍了各种规训方法。第三部分是“将规训原因与规训方法相匹配”。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案例不断启发读者应当修正自己可能出现的急躁。全书除了案例让人心领神会,许多句子也如同格言一般让人深思。
最后,我以福禄贝尔的一句话和大家共享:活动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是现实;就儿童的本性来说,他们不是在破坏或捣乱,而是在探索、发展、建设。让我们学会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童年的秘密”,让教育真正能够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发展儿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
责任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