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平
新一轮高中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实施课改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教师哲学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教师的哲学品质
哲学品质是所具有的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想状态和风格。一般来说,接受过哲学教育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品质,只是其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作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教师来说,其哲学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运用哲学思想来思考、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素质与品质。教师的哲学品质是教师专业品质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哲学品质包括哲学情感、哲学意识、哲学方法等。具有良好哲学品质的教师,有着坚定的教育信念,忠诚于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奉献,以学生发展为己任;有着求实精神,用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认识教育本质,把握教育规律;有着科学的方法,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育行动,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学生。可见,教师的哲学品质对于其树立教育理想、认识教育规律、有效进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师哲学品质与高中课改
与以往课改以调整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为主不同,本轮高中课改是对现行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无论是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上,还是在课程评价上,本轮课改都有独特之处。这对承担课改任务的一线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哲学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哲学品质。
1.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价值取向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课程内容看,普通高中新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从课程结构看,普通高中新课程“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从课程实施方式看,普通高中新课程“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评价方式看,普通高中新课程“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对教师良好哲学品质的具体要求。
2.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在继承中创新。教育改革不是推翻传统的教育,而是在弘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课改无论是改思想、理念、教材,还是改教法、学法、评价,都是改陈旧、过时、不合理或者与社会和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内容和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新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理性分析,做到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力求使传统的经验与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那种把新课程与旧课程对立起来,用新课程否定旧课程的观点和做法是彻底错误的。
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用辩证思维来指导自己行动,汲取传统课程中的精华,融入新课改中,克服片面性,防止绝对化,使课程改革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不断前进。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教师哲学品质的重要体现。
“生活化”是本轮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相联系,“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新课程还特别设置了综合实践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引入不断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突出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为将来社会作贡献的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至于综合实践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社会实践中,或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学习主题进行探索,或是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在其中获得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坚持实践的观点,让学生在“实践性”课程中发展。
4.坚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突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内在的、主动的体验和建构是十分关键的,相对而言任何外在的引导、教化对学习的意义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对于学习来讲,学生自身是内因,教师等因素只是外因。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要求建立强调学生主动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等等。这些改革无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精神。
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义,是缺乏哲学品质的表现。对于成功的新课程的实践者,他们总是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三)教师哲学品质的养成
1.热爱教育事业,立志推进新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师哲学品质的持久动力。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凡在教育工作中有所成就者,无不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教师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辛的,而要在课改中取得成绩,需要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为课改付出更多感情、时间、精力。有了对教育的执著和热爱,教师的哲学品质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是提高教师自身哲学品质的源泉。教师的哲学品质也一样,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师必须深入新课改教学第一线,理解新课程理念,感受新课程变化,思考新课程精髓,探寻新课程方法。教师在理念与实践、传统与变革、继承与发展的矛盾中,思量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价值,并为这种价值最大化而努力提升哲学品质,实现专业成长;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后对这些方法进行提炼,全面提升哲学品质。离开了课改实践,用以推进课改的教师的哲学品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3.加强哲学知识学习,实现哲学思想向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迁移,是提高教师自身哲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哲学家不是天生的,教师的哲学品质也不能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自发形成。教师只有自觉学习教育哲学,并将学习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师才能逐步树立哲学思想,提炼哲学精神,提升哲学境界,掌握哲学方法,从而提升自身哲学品质。因此,从事新课改的教师应该加强哲学特别是教育哲学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哲学理论水平。
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哲学品质。教师必须立足新课程改革,努力提升哲学品质,才能为新课改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长沙航天学校,湖南长沙,410205】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