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楷 冯子川
摘要: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从初创时只有两个教学班、17位教师的乡镇小型职校,发展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中职名校。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以及广东职业教育发生巨变的缩影。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依托和服务当地经济,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道路。
关键词:服务经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创办的,也是在适应经济新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做大做强的。
在经济起飞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市正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招商引资,投资办厂,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此背景下,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应运而生。
沙溪理工学校1991年由中山市沙溪镇党委、政府创办,1996年即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经过18年的努力耕耘,学校从初创时只有两个教学班、17位教师的乡镇小型职校,发展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中职名校。今天的沙溪理工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设有52个教学班,拥有3017名学生、172位教职工,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0个专业。
沙溪理工学校的发展之道,在于依托当地经济,紧紧抓住“服务社会经济”这个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不断加强服务的实力、提高服务质量中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创“立交桥”办学模式,起辐射示范作用
学校办学以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目标,实行“一个并举四个结合”:即职教与成教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长期与短期培训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主修专业与兼修专业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不拘一格育人才,形成了鲜明的“立交桥”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成为广东职教三大办学模式之一。“立交桥”不断拓展、扩延,发挥着越来越深广的辐射、示范作用。
二、产教研紧密结合,提升职教服务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
“休闲服装看沙溪”,沙溪是全国休闲服装名镇。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升格,使沙溪理工学校面临新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沙溪理工学校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经过努力,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006年,学校创办了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立足沙溪,服务国内外,依托纺织行业,建立了服务、信息、科研开发三大平台。设立名师工作室又是沙溪理工学校的一大创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首席设计师张肇达,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金惠、林姿含、王宝元等12位著名时装设计师,清华大学服装设计学科带头人肖文陵教授等7位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均已受聘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专家顾问,他们的加盟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实力和水平。
学校还积极联合研发中心、名牌高校和知名企业、厂家等单位,开展校企、校校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如正在开展的《环保健康休闲亚麻服装产业链的建设》课题实验;与中山市比尔美服饰公司、广州果素服饰公司合作开发的“白金汉姆” “果素”高级亚麻休闲服装已推向市场。
三、“一主多元”,创新办学机制
沙溪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沙溪理工学校提出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学校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办学思路:以当地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引进企业和资本,开展校企、校行(行业)和校校多元合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途径。“一主多元”的办学机制,为解决中职学校在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中受办学资金制约的难题提供了经验。“一主多元”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突显了本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具有发展优势的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汽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经省教育厅推荐,现正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实训基地。
四、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文化育人的德育方略
沙溪理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人性化的育人管理体系,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文化育人的方略。
学校开展了电影教育系列活动,把电影引进课堂,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电影教育科研的中职学校。学校以电影活动为载体,通过优秀影视片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生动的呈现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结合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国家级课题研究。
学校开展主题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一个优质化的精神文化家园。学校开展了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等活动,通过整合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以学生喜爱的形式使教育充分发挥功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总体提高和全面成才。
五、以技能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职业教育来说,技能是核心,质量是立校之本。为此,学校坚持不懈地推行“双证书” “多证书”制度,以技能考证促进专业教学,鼓励学生多考证、考不同等级的专业技能证。所有学生均持双证或多证毕业,形成“一门进,多门出”的中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具备较强的多向就业与多次转岗能力。
以技能为核心,分层教学、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在专业技能上拔尖,在就业市场上走俏的人才。在2007、2008连续两年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技能大赛中,我校师生选手代表广东省参赛,夺得了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是参赛学校中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表彰。2009年,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包揽了5个一等奖,并将继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我校各专业参加各类技能考证的人数也高居全市乃至全省职校前茅。在2008年中山市首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以高分获一等奖第一名。本校毕业生近三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汽修、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六、适应中职教育需要,全面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沙溪理工学校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能教学的力量,一方面大力推进“强师工程”建设: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工程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生产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四是送出培训和派出考察,近三年来,有16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4位教师被选派到国外进修学习。现今,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不少专业教师还拥有多个专业技师或高级技师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加强办学特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科研促教,硕果累累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立新功。如科研项目《优化立交桥》获得广东省珠三角教育现代化模式创建研究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职中特色的学分制研究》获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成果吴汉良奖二等奖;《电影课在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荣获“GDJYSD”杯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模块式整体推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课题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德育研究课题《职中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研究》获全国一等奖;《利用电影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荣获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学科电影研究》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基地。
实践证明,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18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三万多名合格的建设者,他们中既有全国劳动模范刘庆苗等优秀毕业生代表,又有陈雅洁等服装品牌设计师,还有李伟生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也有余志荣等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更有大批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他们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以及广东职业教育发生巨变的缩影。在 1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依托和服务当地经济,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道路。2008年,学校被广东省社科院评为全省中职学校综合竞争力十强学校。2008年12月1日,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十大新闻媒体来校采访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成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给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新一轮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沙溪理工学校将抓住机遇,朝着建设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一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郑蔼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