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辉
对教育的理解、实践与反思,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其实是对人的成长历程所进行的一种主动干预。作为来自外界的干预,必然具有一种强力作用,这种强力对尚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自然是一种有力的牵引、规范,同时也意味着具有强制性,有着不可摆脱的压力。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说道:“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退后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大人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教育的本质和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学校作为精神家园的价值追求,都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时,学会克制,多一些教育理解,多一些人性温暖。
1. 克制是生命课堂的需要
课堂是师生教育交往的主要场所。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其实现职业理想与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时空,课堂的生命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的生存状态;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走向社会的开始,他们要在课堂中接受成人世界的引导,点燃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渴望和对于知识的热情。课堂直接与师生的生命状态相关,首先需要理性的克制。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课堂状态:一个课堂轻松,沉思也好,讨论也罢,师生、生生之间不仅围绕知识在对话,在辩论,还有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师生都沉浸其中;另一种课堂紧张,也有思考,不过被逼得很紧,也有发言,只是声音发颤,交流不畅,大家都盼着早点下课。
这两种课堂的生命质量高下不言自明,只是身历其中者往往不自知。一个教师的身上,也会出现这两种课堂状态。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种截然有别的课堂状态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自觉的自我克制,而只是把自己打扮成知识的权威与“布道者”,喋喋不休,主观强加,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就不是建构知识的愉悦以及对知识的尊重,而是知识的强权与压迫。
教师的自我克制,让课堂弥散着生命的活力与温情、尊严与价值,这样的课堂最善。
2. 克制是成长中的关怀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必然表现出诸多的不成熟,会不断地犯错误。但也只有通过尝试错误,学生才能纠正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态度、方法和观念,获得成长。而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代表——教师的教育、引导,甚至批评,但最迫切需要的莫过于关怀。
华南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草率采取行动。教师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的倾诉。真正了解实情后,再作出有效的决策和行动。
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多样性,往往呈现出速度、质量、数量、向度、深度、广度等多层次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首先要克制和耐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罗杰斯所说“人人都会犯错误”,“坏”学生有不坏的时候,好学生有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对学生加诸负面的理解,而是要去分析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实际情况;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简单地下负面的判断,而是要认识到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克服自身缺点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智慧便在于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言行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更正。
学生生命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多一种发展性理解,这是对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向上态度的一种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克制消极的处理方式,保护并激发儿童的“向善”和“向上”的本性。
学生在作文中,成人在谈工作中,最难忘的成长经历往往是犯错误时却得到了他人谅解、宽容的事。实践证明,拥有克制和耐心的关怀最有教育力量,也最美。
3. 克制促进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提升
教与学,是矛盾的组合体,包括教学内容的广阔性与学生单位时间内知识建构的有限性的矛盾(即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之间的矛盾、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然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时,有所克制,加以选择。
克制和选择,使我们不得不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甄别,筛选出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我们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我们对名师课堂的观察,都让我们对此深有体悟。公开课、大赛课之所以更锻炼人,就在于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反复筛选以寻求最有价值的教学点,对教学环节多次删减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对教学方法、手段来回挑拣以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达成目标。把教材备厚,把教材教薄,一厚一薄之间,体现着教师教学克制的智慧,提升着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最有吸引力。
4. 克制是来自成人世界的理解
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体,需要成人世界的引导。但学生不只是未长大的成人,还是具有个人认知的独立个体。于是“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张文质语)
教师,实际上是成人与儿童这两个世界的联系者,理应成为被学生信任和欢迎的人,但实际上,师生之间隔阂颇多,甚至形成对立。短视、功利、漠视、急躁正作为一种集体倾向体现在教师身上,这是十分可怕的。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和建构知识,还通过学校、教师这些隐性课程资源习得人生理念、处事风格、行为方式等社会生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因此,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克制力和耐心,满怀期待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具有克制、宽容、理解等教育品质的教师最有魅力,最富于人情味。
5. 克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要求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批评具有惯性,即我们容易将批评指向某一类人或某一类现象(俗称“看到就来气”)。众所周知的一个教育笑话——教师批评一个学生(一贯较调皮):你看看人家,睡觉都在看书!(实际上是好同学上课睡着了)这其实是缺乏教育克制的表现,也有失公允。连续性的批评只会不断挫伤学生的信心、兴趣和热情,造成心理伤害。
对学生来说,教师无疑居于强势地位。教师强势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来可能帮助教育意图贯彻得更彻底,但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会造成一种高压下的收缩。实际上,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究竟最需要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发达国家将教育定位为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是理解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关键点),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
课堂是有限的时空,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载体,教学是矛盾的集合体,教师是沟通成人与孩子两个世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克制、理解、宽容、期待,我们才能期盼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人性之美的迷人魅力,给师生生命增添温暖的亮色。我们期待“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教育,我们期待教育更从容,教师更优雅,学生更灵动,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