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学习知识只有在产生了爱好和兴趣之后,才能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用椭圆、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播放小动物们在乘坐各种不同形状轮子的车子上行进时的状态,场景真实,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导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两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年都要过一次生日,可小丽的妈妈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8个生日,现在小丽的妈妈多大了?”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8岁!”教室里哄堂大笑,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错在哪里却说不清楚。我的几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地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引得同学们纷纷议论。连一些平时不爱动脑筋地学生也参与其中,都急于找出错误地原因。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这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在他们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况下产生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讲完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前,我让学生先自己思考问题,结果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思维定势地干扰,顺着老路去思考,答:“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时我没有急于指出错误,等这种错误结论以占有相当的市场之后,我再反问:“13的个位是3,13能被3整除?29的个位是9,29能被3整除?”学生们愣住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时,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掌握新知识。在这种气氛中进行学习,效果当然很好。
四、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求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简单几何图形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剪一剪、做一做、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就会对图形的特征和公式有着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用结合,巩固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实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是知识的源泉,而知识是实际的灵魂。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便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把全校人数根据各班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图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影子原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