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09-18 09:50张彩江
关键词:广州市对策

许 林 张彩江 刘 静

摘要:在分析都市型农业的背景、内涵、特征与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已有成果,认为广州市已具备快速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条件,并提出了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1—0057—04

都市型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在城乡一体化范围内形成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在大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即将推出,该规划提升了广州市的定位,鉴于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日益增强,划发展也将由“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改为广州的城市空间布局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梯度空间架构。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快都市农业发展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政治中心,如何构建好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对策,对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都市型农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本文基于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比较国内外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已有成果,分析了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都市型农业的背景、内涵与特征

(一)都市型农业的背景及内涵

都市型农业(Urban Agrieuhure)英文本意为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一个近几年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城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都市型农业的起源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英国社会活动家Ebnezer Howard(1898)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这初步蕴含着发展都市农业的思想。都市型农业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农业,也是高级形态的城乡一体化农业。

日本经济地理学家青鹿四郎(1935)第一次提出这一学术名词,并定义为:“都市型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圈内或者都市外围的高级形态农业。即都市型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实力的影响”。国内学者张禄祥(2003)认为都市型农业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白晓燕(2005)认为以都市文明为依托,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先进生产力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提供有形产品的同时,为大城市提供先进的、多功能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系统。刘兴莉(2007)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结合,借助现代技术,使农副产品生产与都市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刘静(2008)认为都市型农业的本质在于强调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诸方面的和谐,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形态。这种理念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刘志伟(2008)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城市内部和外部周边地区,以大都市所提供的各生产要素为依托,并紧密服务于大城市,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现代新型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旅游农业。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存在争议,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其共性是在信息城市化的大都市和市郊的农业区,依托都市的辐射和影响力,建设高科技化、品牌化、休闲化、产业一体化、信息化、外资市场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因此,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将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

(二)都市型农业的特征

张海灵(2005)认为都市型农业的特征有空间布局独特性、功能多样性、高科技化、高度集约性等;肖翎、万哨凯(2007)认为都市型农业具有“市场一体化,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等特征;林长远(2008)认为都市型农业具有“环境复杂性、发展可持续性、高度产业化与市场化”等特征。通过理解国内学者关于都市型农业特征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都市型农业的本质特征是“农村服务城市,城市渗透农村”,主要表现为4个主要特征。

第一,城乡统筹一体化。都市型农业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高级形态的区域农业。其理论基础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满足城乡市民多层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质量、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是应用一体化的思想进行农村服务城市,逐渐产生城乡经济、产业、劳动力融合。形成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产学研一体化。都市型农业是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高科技农业,其技术的研发主要依靠研究所、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推动,将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逐步将都市型农业融入城市化与科技化的发展潮流。其产学研一体化表现在研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采用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手段,例如水果、花卉保鲜、无土栽培、新型生物育种和绿色食品生产等都需要科研机构进行试验,成功后才能进行商业推广。

第三,功能多元化。传统城郊农业主要功能是为城市提供日常消费食品,赚取一定的劳务收入,只有经济功能。但都市型农业不只单纯为城市提供各种新鲜农副产品,而且还为城市提供休闲,观光等娱乐功能。不仅提供经济功能,还提供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市农业的功能多元性,是与传统城郊农业的本质区别。因此,都市型农业是传统城郊农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

第四,规模化与市场化。一方面,传统城郊农业只是满足城市的基本消费需求,而都市型农业的产业属性不同于传统城郊农业,它是一种复合型的产业,有效地结合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随都市型农业发展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都市型农业产品包括品牌与信息化功能,总体上属于高科技产业。综上两个原因,要求都市型农业必须具备规模化与市场化,不断满足产供销、农工贸等农业产业化链条,只有这样,才能使都市型农业的低端与高端产品顺利进入流通领域并逐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份额。

二、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都市型农业比较晚,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发达地区为早。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都市型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利用自身的经济与科技资源优势尝试发展都市型农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建立了花卉、种

子种苗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生产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基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广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总体思路:侧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健身、休闲农业,限制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建成广州市名特优稀土特产、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畜牧业、休闲度假农业和速生丰产林的重要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畜牧、蔬菜等的产业外移,迅速发展花卉园艺、绿化园林产业和蔬菜、水产等高效精品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

2008年广州市都市型农业总收入1375亿元,增长10%。都市农业总产值1080亿元,增长5%。其中,加工本地农产品产值790亿元,增长8%。反映都市型农业生产水平的特色农业产值和高新技术农产品产值分别达到129亿元和25亿元,分别增长3.2%和4.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都市型农业示范区29个。农业产业化产值65亿元,增长3.7%;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0%。从广州市统计信息网上看,2005年才开始用都市型农业指标进行核算,说明目前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体系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进行都市型农业核算。2005—2008年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情况见表1。

从表1可知,广州市都市型农业总收入增长比较稳定,增长率不是很高,都市型农业示范区比较少,不超过30个,农业产业化规模也比较小,在20%左右。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发展战略、加大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投入、增加都市型农业示范区、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逐步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使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引领珠三角其他城市的都市型农业发展。

同时,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还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与功能需求:一是城市规模大,对都市型农业的消费需求也很大,广州每年对休闲与消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非常大,市场规模比其他省会城市大的多,呈快速增长趋势;二是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目前还不是很成熟,2008年广州市都市型农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3.15%,考虑到城市的空间规模等因素,与发达沿海的深圳、上海相比,这一比例不高;三是广州市作为珠三角核心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还需考虑到辐射影响力以及模范带头作用;四是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岭南文化背景。如花卉、中药、饮食、园林、休闲的特殊需求。

三、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对策

在发展都市型农业时,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孔祥智(2007)从都市型农业内涵出发,认为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等。广州市作为国内发达城市之一,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人海口,在珠三角处于龙头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如何构建好广州都市型农业发展思路与框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许林、张彩江(2008)从空间一功能两个维度上提出了广州市创新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在空间上分核心区、近郊和远郊3个圈;在功能上分高科技、品牌、休闲、立体化、信息与工业化、集约与外资化农业6个分功能。未江涛(2007)提出为了实现都市型农业布局的优化,广州市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该从广州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特点出发,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结合以往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前面对都市型农业的背景、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在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现有发展水平上构建了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思路与框架。以城市核心休闲农业、近郊田园生产农业和远郊田园特色农业相互协调的发展布局,在功能上具体分为休闲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产业一体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外资市场化农业等6个具体的不同功能结构。具体发展思路与框架如图1。

城市核心休闲农业,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分布在天河、白云、海珠等市中心约30公里以内的各区,以花卉业、水果业、水产业、种苗业和休闲旅游业等为主。广州将规划建立白云山帽峰山7万亩生态公益林、海珠区万亩果园、天河区绿网工程、化龙农业大观园等一批休闲旅游场所。

近郊田园生产农业,主要包括高科技农业、信息化农业,分布在天河、海珠、黄埔、番禺等离城区30到80公里的区域,以及城市规划中把广州大学城作为国家标杆大学城的三环设计地区,以粮食、荔枝、龙眼、香蕉、蔬菜、畜牧等生产为主,主要集中发展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适当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型农业,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的优美环境以及提供都市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远郊田园特色农业,主要包括产业一体化农业、外资市场化农业,分布在增城、花都、从化及南沙等80公里以外的区域,主要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区,地形平坦广阔,可以培育发展畜牧业及特迟或特早熟香蕉、龙眼、落叶果、咸淡水优质鱼、稀土特产、反季节蔬菜、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

从图1中可知,在近郊田园生产农业与远郊田园特色农业之间有个城乡统筹规划地带,主要是因为在城乡统筹规划的过程中难以充分考虑到农业用地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等协调,直接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相互干扰。因此,必须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把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框架中来,从整体上考虑广州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这一发展思路与框架空间布局,为广州市由传统城郊农业向都市型农业演进提供了对策思路。

四、结束语

在都市型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同时,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也是广州城乡一体化进程,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国上海、北京、深圳、济南、武汉、西安、郑州等各大中型城市纷纷制订了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广州都市型农业的规划有其自身特点,不能简单以城市规划代替,而是要结合广州都市型农业空间布局和功能需求,以城市核心休闲农业、近郊田园生产农业、远郊田园特色农业为空间划分,以高科技、休闲、品牌、产业一体化、信息化、外资市场化为功能划分,在空间一功能上开展合理布局,并根据广州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猜你喜欢
广州市对策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诊错因 知对策
广州市中亿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