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块主要阵地,然而,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虽然渴望创新、希望与众不同,但却存在一系列的创新障碍和创新心理误区。这里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调整学生的创新心理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任何一个创新过程,对不同的人而言都会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创新障碍和创新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容易自我满足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哪怕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都可以视为创新成果。这比起其他学科中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要容易的多,使学生易于引起自我满足,不再深入学习和探究其他学习内容。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vb中TextBox控件的教学时,教师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运算器的程序设计练习任务,由于新课改的数学教材中有一个必修模块是基于qbasic环境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并且在信息技术介绍程序设计之前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部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还很强,当教师的任务布置以后许多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任务,很多同学编写设计的程序虽然能实现老师的要求的基本功能,但程序的界面毫无美感,并且程序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学生都是浅尝则止,更多的是沉醉于自我满足之中,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容易出现自我满足感的学生大有存在,然而过度的自我满足容易是学生沉醉与自我感觉良好之中,使之失去了继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继续创新的兴趣。
2.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
创新,总是标新立异、突破经验和常规,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有干的事。因此,要开展创新活动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信心。信息技术课堂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需要大量操作和实践。在课堂上,为了完成对学生技术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经常布置一些诸如操作实践、作品创作的任务,这时学生的表现往往在两个极端,有的缺乏自信,有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理不睬,盲目操作、幻想创新,结果作品漫无边际、操作毫无针对性,该掌握的技术没有掌握,创新也失之交臂;缺乏自信的学生从教师的任务布置开始就怀疑自己的能力、缩手缩脚、不敢操作,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勇气。
3.过度相信权威或已有的经验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逐步走入家庭,中小学生对计算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使用经验。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样,就同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学情下组织教学,学生容易被以往的经验或权威桎梏、固化。比如,课堂上,教师如果对某个操作或某一类作品的创作进行了演示,那么学生练习的时候,绝大部的学生都会简单的模仿教师的操作,有时甚至是全班的作品不约而同的一模一样,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权威的演示僵化,没有形成任何的创新和突破。权威和经验虽然重要,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新需要对这些权威和经验进行突破和超越,否则就会形成经验定势,丧失信息技术应有的创新空间。
4.倦怠情绪严重,嫉妒之心经常有之
许多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教师的布置的任务、开展的各种创新教育的活动不闻不问,热心于各类游戏,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这些倦怠情绪的产生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游戏的魅力远远大于教师;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比学习那些枯燥的计算机操作更好玩的诸如上网、聊天,哪怕玩玩操作系统自带的纸牌、扫雷等游戏,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倦怠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发挥、意志消沉、观察事物的敏锐性降低、思维空间狭窄、想象力匮乏。也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自己成功时,或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超越别人时就会产生一些羞愧或嫉妒的心理,课堂上这些学生就会停留在无穷无尽的羞愧、嫉妒情绪之中,无法进行后续的创新活动。
5.缺乏主见和承受挫折的勇气
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课堂发现许多学生缺乏主见和承受挫折的勇气。这类学生在练习和作品创作中没有自己的见解,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或干脆模仿老师的操作,在操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这些学生就会放弃,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上,缺乏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在《信息加工与表达》中,在讲完flash动画的简单应用后,教师给出学校校歌30秒钟的片段,要求学生设计一段mtv动画。任务布置后,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下手,于是就等着其他同学拿出的设计方案,跟在别人后面做。当感觉到制作一个30秒钟的动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这些同学又被困难吓到了,不敢继续向前,一节课下来向教师提交了作品的不到30%。
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绝对不可能是一种“快餐式”的教育。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心理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创新心理变化,更要注重学生创新心理的调整策略。
1、鼓励自我超越,提倡精益求精
对于容易产生自满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完成的信息作品要不断的深挖剖析,比如,指出学生现有作品的不足之处,好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与他人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别人的优点,鼓励其精益求精,不断自我超越。学生只有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创新“愿景”,为了实现“愿景”而集中精力,耐心开展创新活动。在指导学生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既要强调自我、强调内因,也要指导学会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突破学生心里给自己预设的上限,不断设定目标、超越极限,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将会成为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2、置坡加难添趣,适度组织竞赛
针对缺乏自信和过度自信的学生可以采取“置坡加难添趣,适度组织竞赛”的策略来调整其创新心理。置坡加难添趣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给学生设置一些既有趣味性的,又有一定坡度和难度的学习、制作等活动内容,基点不能太高,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味,难度适中,富于启发,既不是一眼看到底的问题,也不是绞尽脑汁也答不上来的。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容易,学生无需作任何努力就可以完成,学生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心理,反过来难度过大,缺乏趣味,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学生对问题就不会感兴趣,或者产生焦虑、缺乏自信的心理。置坡加难添趣的任务和问题,好比树上的果子,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比如,在程序设计中上《for-next循环语句》一课时,教师就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的各种不同的情况设计成一个输出循环变量值的简单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当步长分别为正数和负数时,在不同的初值和终值的情况下程序运行的结果变化,从而让学生得for-next循环语句的执行流程、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学生总结出循环次数的计算方法。这些问题和任务的设置步步为营,探究问题的形式构思巧妙,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无穷的乐趣,也会激励着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去追求新知,探索新问题,从而克服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的创新心理。
3.运用新异刺激,清除固化经验
传统的思维定势,具有“正负”两种效应,“正效应”是指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思维使学生能够容易对同一类型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但定势思维的“负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只朝着一个方向展开,阻碍创新活动的展开。当学生出现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时候,教师应积极避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把定势思维方式在某些环境中予以控制,控制由于它的倾向性给学生创新动机带来的“负效应”。运用新方法、新思路来刺激学生,清除其固化的经验,譬如,在讲网页布局一节的时候,教师引入了用表格来布局网页的方法,清除了表格只能做表格用的固化经验,拓展学生对表格应用的能力,也许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引出创新灵感。用新方法新思路来刺激学生,不是形式的追求,更不是摆花架子,而是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方法与手段的变换。
4、分层布置任务,发展个性特长
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这种情况信息技术课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了层次教学、分层布置任务的策略。布置任务时,教师可以先设计由简到难几种层次的操作练习,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然后再出个选做的提高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进展情况和心理状态。如果达到教师要求就可以选做提高练习,甚至可以享受教师给予的特殊待遇,学习教学内容以外的更深层的内容。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也不至于学生总是一味的羡慕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这样学生各有所得,学生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素质。
5.小组协同合作,不抛弃不放弃
一切在创新取得成功的人,都极具有主见、敢于力排众议而提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更具有强大的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小组协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对缺乏主见和承受挫折勇气的学生的创新心理的调整以及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最佳之选。对缺乏主见和承受挫折勇气的学生教师应更多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主要角色,让他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比方,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教师又可以分指挥小组,技术小组,美工小组等,这些学生可以尝试考虑将其放人指挥小组,或在其他组中鼓励其担任小组长。不管怎么样,小组学习都要求学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发表自己的各种主观见解,对自己的一切决策承担责任。小组协作学习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团队成员之间不抛弃不放弃协作精神,只有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发展,每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会被放大。
创新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无新勿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创新心理的变化,对任何阻碍创新活动开展的心理障碍都应该及时主动的应对、调整、清除。学生只有具备积极健康的创新心理素质才能正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责任编辑:杨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