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课堂实录与反思

2009-09-18 06:02
教师·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张牌支数笔筒

曾 静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用操作枚举或假设的方法探究“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

3.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提高有条理地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体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再过84天,我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历经波折的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进行“我喜爱的运动员”调查,你们做了吗?

师:你调查了几名?说说他的基本情况。(生答略)

师:哇,这么多呀!能把你的调查记录展示给大家看看吗?(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信不信,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一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生摇头)不信啊,那我就试试看!如果通过验证,老师的猜测完全正确,你们就来点掌声,好吗?(生答:好!)

师:我猜,在这位同学的调查表中,至少有7名运动员是同一性别。(掌声)

师:在这张调查表里至少有2名运动员是同月出生的。并且至少有2名运动员的属相相同。(掌声)

师:我还敢肯定地说,在这13名运动员中,至少有4名运动员是同一血型。(掌声)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也谢谢你!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抽屉原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紧扣时代旋律,激发爱国情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调查结果入手,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中。)

二、实验探索

第一步:研究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的情况。

1.师: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看:老师这里有4支铅笔,讲台上有3个笔筒,如果把这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放法?你们又能从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尝试,合作交流,并把你们的放法和发现填写在记录卡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放法和发现填写在记录卡上。

操作记录卡

3.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有这样一些放法:(2、1、1)(1、2、1)(3、1、0)(1、0、3)(4、0、0)(0、2、2),每种放法中放入笔筒中最多的支数只有3种情况,分别是(4支、3支、2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每种放法中,都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2支或2支以上。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虽然放法有许多,但是我们只对这4种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一种是(4、0、0),第二种是(3、1、0),第三种是(2、2、0),第四种是(2、1、1),每种放法放入笔筒中最多的支数分别是(4支、3支、2支、2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最少的支数是2支,于是我们得出了: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无论是哪种放法,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不少于2支。

师:你们组为什么只对这四种放法进行研究呢?

生2:因为像(4、0、0)、(0、0、4)和(0、4、0)这三种放法其实都是说明了其中一个笔筒里有4支,另两个笔筒里没有,最多放的支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所以只需分析其中的一种。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你们组的同学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三种放法只是铅笔放进笔筒的位置发生了交换,但出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老师边演示边说)所以,我们只需做一种考虑。

生3:我们组的意见与前2组一致,也发现了: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无论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要放进2支铅笔。

师:说得好极了!不仅善于思考,而且表达更准确了!能否告诉大家,在这里你为什么要用“总有”和“至少”这两个词呢?

生3:总有就是说一定会有,无论怎样都会有;至少就是不能少于,一定不能低于某个数的意思。

师:真不简单!是的,数学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严谨,“总有”“至少”这两个词能准确地表示出这种存在的必然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体验成功,激发再探究的动力。)

师:同学们都是好样的!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我们发现了: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大家看,我们刚才所发现的这个至少数“2”,是通过把所有的放法罗列出来以后,再进行观察所得到的。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很快的找出这个至少数呢?

生4:我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一支,这时还剩下一支,把剩下的这1支无论我放在哪个笔筒里总会有一个笔筒里会有2支。也就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生上台边演示边说)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一支呢?

生4:因为要想保证找出这个至少数,首先就应该让每个笔筒里都有铅笔,在都有的情况下,又要尽可能的都少有,也就是要先平均分,这样余下的一支不管和哪个笔筒里的铅笔合在一起,都能得出至少支数。

师:想得太好了!(鼓掌)也就是说,要想很快的找到这个至少数,首先就要把铅笔尽量的平均分。谁能用算式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放法表示出来?

生5:4÷3=1……1

1+1=2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6:4÷3,表示把4支铅笔尽量的平均放在3个笔筒里,等于1表示每个笔筒里分得1支,余1表示还剩1支, 1+1=2表示的是至少数。

师:不错,那按照这样的想法,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怎么想?

生7: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1支,还剩1支,这剩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

师:说得好!那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情况怎样?

生: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

师:把100支放进99个笔筒呢?

生一齐: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8:我发现:把铅笔放进比铅笔数少1的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师:真聪明!也就是: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既可以直观操作,更可用假设法思考,在研究4支铅笔放入3个笔筒的现象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从中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和便捷性,从而小结出普遍性规律)

第二步:探究铅笔数比笔筒数多得多的情况。

师:同学们,研究到这儿,你们还想更深一步的探讨吗?(生:想!)仔细想想还有一些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呢?

生1:我还想探究如果放进的铅笔数比笔筒数不是多1,而是多2、多3,情况又会怎样?

生2:我想探究铅笔数比笔筒数多得多的情况。

生3:我想知道究竟什么是抽屉原理。

生4:我们刚才研究的几种情况都是平均分后,余下的铅笔是1支,如果这个余下的支数不是1支,而是2支或2支以上,情况又会怎样呢?

……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而且想得很深入,现在让我们首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铅笔数比笔筒数不是多1,而是多2、3……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铅笔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生自主探究,师巡回指导。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组还是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探究了8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的现象。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1支,这时还剩下3支,再在3个笔筒里各放1支,我们发现:把8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师:刚才出现的余数是几?(学生答“3”)这余下的3支,你为什么要分别放进3个笔筒呢?(师边演示边问)

生1:因为要想保证至少出现的结果就要让余下的支数平均分。

师:你能用算式把你刚才的放法表示出来吗?

生1:8÷5=1……3

1+1=2

生2:我们组研究了把7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的情况,我们是直接用算式想的:用7÷2=3……1 3+1=4(师板书),也就是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4支铅笔。

师:嗯,你们能够用抽象的算式来思考,真不简单!还有吗?

生3:我们组研究的是8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的问题,我们是用假设法来想的:按照尽量平均分放的原则,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各放2支,这时还剩下2支,用8÷3=2……2(师板书),这剩下的2支也应该分别放进2个笔筒,也就是在2个笔筒里各放1支,用2+1=3(师板书),于是,我们发现:8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3支铅笔。

师:你的发言很有条理!值得学习!大家看:当铅笔数比笔筒数不是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出现的支数又是多少呢?

生4:有的是2,有的是3,有的是4。

师:对,还可能是5,6,7……再来观察这些式子,你们觉得求这些至少数有什么规律呢?

生5:用铅笔数除以笔筒数,所得的商加1就求出了这个至少数。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边指边说)为什么要用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呢?

生:因为余下的支数也要尽量的平均分。

师:是的,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所以余下的支数在尽量平均分时,分到的笔筒最多也只能分到1支,那么这个至少数就只能是商+1,而不是商加余数。

师:其实刚才我们所研究的这个铅笔数实际上就是物体数,笔筒数就相当于抽屉数。那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表述?

生: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师边说边板书)至少数=商+1

(设计意图:抓住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形式表示出来,通过观察式子,发现求至少数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师:如果用n表示抽屉数,k表示商,b表示余数,那么这个物体数怎样求?

生6:物体数=kn+b(师板书:kn+b)至少数为k+1。

师:那这个规律用语言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7:把kn+b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k+1个物体。

师:也就是把多于kn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k+1)个物体。你们的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抽屉原理。(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来听一段关于抽屉原理的介绍。(播放一段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增加数学文化气息,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教育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生活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应用原理

师:同学们,100多年前,数学家狄里克雷发现了抽屉原理,今天,你们通过自主探究,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其实这一内容就在教科书的70页和71页,大家打开来看看!(生看书)

1.想一想,说一说。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鸽舍?

(2)把9本书放入2个抽屉,则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本书?

(3)有5袋饼干,每袋10块,发给6个小朋友,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几块饼干?

2.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A、六年级里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B、六(2)班只有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设计意图: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架起一座桥并不容易。在通过分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如何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突破了本课堂的难点。)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物体数和抽屉数。

师:对,关键就是要弄清把什么当作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

3.分析课初老师所做的猜测。

师:(展示课初出示的调查表)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呢?例如:我肯定13名运动员中至少有7名运动员是同一性别,4名运动员同一血型,2名同属相或同月出生?你能破解其中的奥秘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

把运动员的人数当作物体数。

把男女两种性别当作抽屉。

把一年12个月当作抽屉。

把4种血型当作抽屉。

把12个生肖当作抽屉。

(设计意图:研究的问题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让学生利用所学揭示课始准确猜测之奥秘,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4.玩“猜扑克”的游戏。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个“猜扑克”的游戏。看,老师这儿有一副扑克牌,现在老师抽走其中的2张王牌,(边说边抽)谁愿意上来随意的抽取,你来!(洗牌)记住:不能少于5张。(1名学生抽5张牌)

师:大家来猜一猜,这5张牌里至少有几张是同花牌?

生1:我猜这5张牌中至少有2张同花牌。我是这样猜的:把扑克中的黑、红、梅、方这4种花色看作4个抽屉,把抽出的5张牌看作5个物体,根据抽屉原理,5÷4=1……1

1+1=2,其中总有一种花色至少出现2张牌。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猜对了吗?(生答:对)

师:好,现在请你来拿牌,我来抽。(师抽14张牌)

师:我抽14张牌,你来提问考考大家。

生:14张牌中至少有几张是同花牌?(生答:4张)

师:再想想,你们还能猜出什么?

生2:我还能猜出在这14张扑克牌中,至少有一个对子。

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把A——K这13种牌看作抽屉,把抽出的14张牌看作物体,用14÷13=1……1,1+1=2,所以这14张牌中至少会出现1个对子。(一起验证)(掌声)

(设计意图:增强练习应用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抽屉原理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5.学生把现实生活中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现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调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积累,挖掘生活中的抽屉原理现象,对本课深化与延伸。)

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对于简单“抽屉原理”现象,学生已有简单生活的积累,但对于这一原理所揭示的一般性规律,学生却从未接触,也极少用到证明推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与方法,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趣味和便捷。

1.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动力,学生感兴趣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对于“抽屉原理”的学习,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学生以前理解数学问题全都是由数量和数量关系组成,解决问题时基本上是用算术和几何知识,极少用到推理的知识。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调查表入手进行猜测,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面探究抽屉原理、应用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借助操作,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构建模型,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和“悟”。如学生初学“抽屉原理”时,数据一般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随着数据的变大,这些方法就相当繁琐了,此时教师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自觉采用更一般的方法,即假设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施教过程中,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放一放、记一记、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此时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即“假设法”更容易发现和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笔”的现象,并能用“有余数除法”这一类数学形式表示,认识了“抽屉原理”最核心的解题思路。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抽屉问题思考方法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主动提问,进一步产生认知冲突:“当铅笔数比笔筒数不是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铅笔呢?”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通过交流说理,观察算式,我还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怎样求至少数?”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联系生活,延伸自主探究的激情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即学生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抽屉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其方法,从而发现其规律。本节课“抽屉原理”是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但当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再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游戏导入,又以游戏结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规律,前后呼应,既学到了知识,又用到了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学习的就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黄佑生)

猜你喜欢
张牌支数笔筒
自制笔筒
扑克牌
心电图U波倒置深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做一只怪魚笔筒
降低A牌号细支卷烟含梗签烟支数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量观察方法探讨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性研究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