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2009-09-16 04:45陈有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文本课文

陈有征

语文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渗透知识点的过程。笔者有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下面想谈三点心得体会,以就教于大家。

一、量才施教,及时表扬、激发兴趣

普通农村初中的学生与省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状况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滞后。有些学生居然连父母的姓名都不会写。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要想推行新课标确实困难重重。怎么办?不容乐观的学情,促使我和一些老师不得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聚焦课堂,提升兴趣,循序渐进,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我认为给学生们上好第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因此,每当接手一届新生,我都会对第一节语文课做好精心的准备。如“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为切入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发表各自的看法,把“讲堂”变成了“学堂”,师生间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样,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经过争论,明白了初中语文课本厚,课文也长了,语文更美了。细心的学生还很快观察到新语文书开篇将过去的“说明”改换成“致同学”,多么亲切啊!能不交这位朋友吗?

其次,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教材中的知识灵活处理,化难为易,尽量直观、形象些,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教学特有的长处:精彩的朗读,生动的语言描述,逼真的动作模拟或声音模拟,适合语文课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等,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常向学生介绍一点与作品有关的生动的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喜欢上语文课,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事可做了。在学生有了进步后,要抓住时机,多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自然会确定新的目标。

二、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会问:怎样才能学好中学语文呢?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注重的是多读书,多写读书笔记。只有多读多写,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亦使学生终身受用。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数学公式和一些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东西。由此看来,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传授方法才是根本。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就掌握了根本,离开了老师,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就会自学他们不熟悉的东西。我这里说的传授方法,不是指传授中考各个题型的具体解法,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思维训练,使其明白应当怎样去学习语文,从而热爱学习,掌握“双基”,这样无论什么样的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在讲授知识之余,教师应当常常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教师对自己学习道路上成功与失误的体会,也包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看到的学生的成功与失误。如:通过整理多音字,明确“记多不记少”的方法;通过检查预习,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通过每单元的作文修改,形成了作文评改“四步法”。在教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给学生总结了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瞪大眼放声朗读文章,再眯起眼联想。所谓瞪大眼睛读,就是说先要认真读懂文章,明白课文所写内容;所谓眯起眼睛想,正如我们欣赏一幅画,我们常常后退几步眯起眼睛看,这样画中的总体印象就会摄入眼中,而次要成分就会被略去。眯起眼睛看文章,就是抽出文章精华要点,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把文章主旨概括出来,把文章装入胸中。这点尤其难,因为它的实质是将文章的内容条理化,把文章进行理性加工,这样我们的记忆就会条理化,科学化,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训练,我经常带领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写作特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写法。虽然表面上显得有些费时,但实际上经过这样的加工过程,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章,记忆文章和把握文章写法,久而久之自然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是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要掌握好祖国的语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刚踏进中学的青少年学生。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好习惯不会凭空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可惜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习惯养成的教育,致使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素养,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每天将自己接触到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并在早晚读课上经常诵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每天要求学生练写正楷字一面,以纠正书写潦草的不良习惯,并用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毅力,提高了书写能力和审美情趣;每单元选一篇课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日记接力赛”,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勤练笔的习惯,进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每日必做”约占一小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重视文本,重视双基

有位名人说过:“其他课堂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唯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近年来有机会听了一些语文课和一些领导的讲座,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与启示。但有的问题也是模糊不清。如,认为在教学字词句基础知识上花了时间,便是“传统型教学”,没有新意;“读读背背”只是机械训练,没有创造;而只要用了多媒体,便是现代化,只要组织了学生讨论,便是尊重了“主体”。于是乎,教学就出现了远离文本,抛弃文本的偏差。我也凑过这样的热闹,有过惨痛的教训。如今,教材选文皆是古今中外的典范性文章,文质兼美。作者们有着丰富的经历和人生体验,他们的感悟,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不仅有时空之隔,还有语言、文化之异,年龄阅历的天壤之别,要彻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呢?我以为最关键的应该是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懂文章,指引学生去探究作者说了什么,是怎样一层层说下去的,他说这些话表露了哪些思想观点,含有怎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先把文章理清楚,这才是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即通过人与人(师生)的对话来达成人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增长语感,接受熏陶,领会感情,总比教师的苦心讲授来得实惠。

新教材,为体现“少做题”的原则,将以前课本中被高度重视的、极为繁复的双基训练一律简化为“读一读”,“写一写”,也同样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上下工夫。关键是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去解决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而不丢弃“双基”。我们更应重视“双基”教学,并在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加以精心设计或者说再度创造。如:可以引导学生组词写片断小作文,可以口头运用词语说一段话,可以将读音、释义抄录在卡片上,多读几遍,多写几遍,甚至抽些来听写,让学生在用中学,用中记。

当然,语文教学的策略很多,但无论怎样运用与操作,都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语文底蕴,良好的专业思想和技能,还要求有永不满足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有民主的教学思想和人格魅力,也要求有对生活、对语言的敏感触觉,把握和调节教育行为的机智。总之,在教学中我已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来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参与他们的讨论,那就会教得舒心,让学生学得开心,考得理想。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