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
不管教学模式怎样改变,课堂中总会存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这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总试图逃避这个环节。深究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本不会;怕出现错误;没有理解题意;想到要回答问题就紧张;对于那些学习比较不错的学生来说觉得问题简单,等等。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质疑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比较,作出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面对学生在课堂中不举手的现象,应从各方面着手进行调节。
做好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做到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智力发展、思想状况等。每一节课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可能都一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方法,备课要具有高度严谨性、可接受性、趣味性、灵活性、教育性等,也就是尽力做到有备无患。
做好课堂教学导入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教学起始环节,是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方式要讲究短、新、精、活,不然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使师生提前进入共鸣阶段,也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其他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师具有较高的讲授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活动中属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教材内容。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仍以口头语言为主。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时时注意尽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要做到自己的讲解语言条理清楚、简练准确、浅显通俗、形象生动。学生的头脑里有初步的内容成形,那么就不仅仅是这个环节的成功,更为下一个环节的成功做好铺垫。
搞好课堂教学提问
反馈教学信息最好的、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学生是藏不住情绪的,对于已经懂的、知道的、明白的,教师再问就会让学生觉得简单而不举手了。对那些重点,如果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而不举手就有必要说2遍,甚至3遍。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很多,如目的要明确、抓准问题的关键、难易适度,落在学生智力的“最佳发展区”,具有启发性、方式要灵活、要有核心提问、严谨的逻辑性等。
面对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教师有必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学生不会,也许是基础不好,一下子难以理解,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让他回忆起以前所学过的内容,有助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怕错的学生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把握不够扎实,对其进行鼓励,对了就让其说出为什么那么理解的原因,错了就指出哪个部分的知识没理解透彻,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对于题意没理解是比较“正常”的,毕竟除了少数的优等生,在一个班级里中等生是占大多数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磨合的。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有所了解,那么对于提问只要稍加解释,相信学生是都能理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表演的天赋,在回答问题时紧张是正常的,教师可以先让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缓解情绪,然后渐渐加深,学生的情绪是很容易随着教师的情绪而变化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把这一点发挥到最大限度。至于那些觉得问题简单而不举手的学生,则可以让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样既突显他的优点,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很强的表现欲、自尊心,让别人赶超自己,那是很让其受不了的,所以他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落于人后。这样互相攀比的结果,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而且带动其他人参与。
好好利用板书
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时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又有具体性与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它比口头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板书的内容比较容易引导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体系,从而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举手发言不再犹豫不决。总之,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坚持做好课后小结
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前备课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课后及时小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课堂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随时记下,并加以分析,对以后的教学会是相当不错的借鉴。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静心对待每一学期、每一阶段、每一堂课的得与失,以期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鲜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