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如果离开思维,语言文字也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1)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产生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发生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表现为:一是思维的独立性,二是思维的发散性,三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
3)创造性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类型的不同的划分。正因为如此,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脱离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外的别的东西,虽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一定就是创造性思维,但创造性思维又是寓于这2种思维之中的。
4)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想象、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式,这些思维形式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创造性。但这些非逻辑思维所获得的发现,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来证明。在一项创造性活动中,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既离不开非逻辑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是在这2种思维的辩证运动中完成的。
5)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因为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所以它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如果没有辐合思维,思维只是漫无边际地发散,尽管其中有正确的、新颖的答案,也会因为不能集中而寻找不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这2种思维总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
当前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症结所在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2个侧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漪对此有精辟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2)标准化考试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纵观语文科试卷都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做法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考查?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提出五六个问题,让学生依据材料把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显然,要将这类题出得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是很不容易的。另外,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很难都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揣测出命题人的意图。虽经多次品读,推敲最终得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
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但是,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冲上二类卷就可以。至于是真话还是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
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学生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教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些专家、学者曾为此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明确的——当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上述所指的3个方面中,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所造成的后果是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被打掉,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器人”;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焦点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认为当前语文教育是在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扼杀创新人才——这正是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即症结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