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与战略最新研究评述

2009-09-16 10:00陈致中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战略

陈致中 张 德

摘要:文章在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下,回顾了近十年来关于组织结构与战略、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的最新研究文献,并总结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特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战略;知识经济;知识型组织

一、早期研究

自从Chandler提出“结构追随战略”的说法后,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密切关系就受到学者的重视。Duncan在1979年提出,组织结构是指一种由组织内众多任务、技术、人力等单元所组成的互动和协调模式,主要功能则在确保组织目的的实现。他认为组织结构有两大目标:

1,信息沟通:用以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2,有效的协调和整合:特别是在各部门互赖姓高的组织中,结构的协调功能特别重要。

Duncan并且提出,对于管理者而言,组织结构有两个主要选择:职能式的组织和分权式的组织。而有效的组织设计,则有赖于对内、外部环境特性的观察,其中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目标、管理者的学历及技能、组织技术含量与部门互赖性等。而外部环境则包含顾客、供货商、竞争者、技术变化乃至于社会政治等变量。

尽管不同学者对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关系有不同认知,但大体上都同意组织结构主要有“集权式(或职能式)”和“分权式”等两种。其中集权式组织较适合简单而静态的环境,它主要借着明确而正式的部门划分、纵向为主的沟通,以及把决策权集中到高层而得以实现。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各部门得以发展专精的技能,且沟通和决策的程序相对简单:缺点则是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慢,且限制了创意的发挥,此外,决策权完全收归高层可能导致其负担过重。

分权式的组织则正好相反。借着设立许多拥有高度自主权的部门(通常是围绕不同市场、产品或项目而建立),将决策权分散到较低的层级中;它的优点是决策所需的信息相对较少,对环境的反应快速,且各部门容易产生新的创意或想法:但缺点则是许多稀缺性的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到各部门,且各部门间的沟通和整合较为困难。

除了这两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外,还有许多选择性的组织模式可以补强组织结构、加强横向的联系与整合。例如各部门的联络人、任务小组(Task Force)、矩阵式组织,乃至于最新的网络式组织或虚拟组织等。这些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集权式—分权式”古典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强化组织结构中的沟通与整合能力,或是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例如矩阵式组织在传统职能式组织的基础上设立项目经理,围绕某一类产品或特殊市场,集中组织内现有的人力和物力来达到最大效能;而网络式组织则是在信息技术(IT)的辅助下,将组织内非核心的职能外包,藉由和众多外界单位建立联系,以减少成本、进一步集中组织资源,以及增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

“结构追随战略”已经是组织研究学者的共识,而组织结构的研究也沿着结构的衡量变项、IT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等方向不断展开。以下分别回顾近十年来组织学者在“组织结构的衡量变量”和“知识经济与组织”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组织结构的衡量变量

传统衡量组织结构的变量有三:(1)正式化用以衡量组织内利用正式规范约束员工的程度;(2)复杂化用以衡量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构复杂程度;(3)集权化则衡量组织决策权所在层级。

不过,近年来在实证研究上,许多学者都采用不同的变项来衡量组织结构,例如Nahm等在有关组织结构对于时效性制造实务及工厂绩效的影响之研究文献中,采用五个变项来衡量组织结构:

1,正式化本质(Nature 0f Formalization):指组织内员工依照既有规定及程序执行任务,这通常会导致员工丧失创新、自主性及学习机会。高度正式化与机械性组织有关,而低度正式化则通常与有机组织有关。

2,层级数(Number 0f Layers In Hierarchy):指组织内存在多少层级。日益扩增的层级似乎是传统指挥控制模式下必然的副产品:不过若是在讲求托付及承诺的管理模式中,则管理系统会倾向扁平化,控制则有赖于共享的目标。

3,平行阶层整合程度(Level 0f Horizontal Integra-tion):指部门和员工在职能上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愈高,代表该组织平行阶层整合程度愈低。

4,决策所属(Locus 0f Decision-Making):指组织内决策人士位阶高低的程度。一般在机械性的组织结构中,特别强调管理阶层的特权、职位权力以及地位象征等阶级制度的重要性:而有机性结构的组织则将决策权下放至低阶员工,以便员工能够快速因应变化的情境,而提供价值给顾客。

5,交流沟通的程度(Level 0f Communication):组织内上下及平行阶层间沟通的程度。在机械性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其上下及平行阶层间的沟通是缓慢、困难且罕见的,而在有机性组织结构中,平行阶层间的沟通将会增多,而上下阶层间的沟通本质也会改变,由原本的指标控制为主的内容。转变为信息与知识的移动。

Matsuno等在有关创业倾向、组织结构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正式化、集权化及部门化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结构。而Vickery等则在有关产品客制化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中,采用了分权化、层级数及控制幅度等三个变量来衡量组织结构。

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研究的变量,大体上仍不超出正式化、复杂化及集权化三个范畴,只是有些学者采用的名称不同,或是添加其它整合性或附属性变量。不过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动加剧,组织结构的弹性要求大增,部门间沟通协调愈来愈重要,因此许多学者如Nahm、Hunter等人均把“沟通”列入重要的组织结构变项,这可视为组织结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三、知识经济与组织结构

现今的竞争环境愈来愈重视无形资产——知识的蓄积和运用,许多组织也因此更加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结构本身也因应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发生了变化。

Grant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的设计不能仅以传统的生产要素或产品、工作流程来思考。而应把知识作为核心资源,亦即组织必须首先了解知识的本质与特性后,再决定组织结构中决策权的集中程度,以达到充分支持组织之是创造与利用的目的。

关于知识型的组织,我国台湾学者宋琼玲认为,知识组织是一种为了促使或实现主观知识的客观化及客观知识的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的组织化过程及方法。

Sveiby认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将传统官僚型组织的价值观,转型为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以知识为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型组织”价值观。

Liebowiz和Beckman认为,一个知识型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自我管理的结构(Self-directed and Management):知识型组织不应是机械式的官僚型组织,而应该是由活泼、自主、充分分享且富于创造力的自主团队所主导,员工由于得到充分授权及掌握丰富知识,因此可以有效地自我管理。

2,高弹性与适应力的结构(High Flexibility andAdaptability):知识型组织必须能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对手更快速地改变经营模式和战略来适应本身的竞争环境:而组织欲达到此目标,必须拥有灵活的网络型团队结构,以及快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3,IT充分支持创新(Innovative IT-enabled):是指知识型组织必须善用IT来支持组织的创新,如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移转等,以协助达成团队的知识分享与能力资源。

4,主动积极与未来观(Proactlve and Futurist):知识型组织必须具有主动、冒险、积极的创业家精神,并且是一个新典范的创造者、新产品流程的创造者,以及具备领导产业的企图心和能力,而非只是消极的跟随者。

知识管理著名学者Nonaka和Takeuchi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最基本的要求是提供处理信息的基本结构,使员工重复且持续地获得、创造、探索及累积新知识。Andrew则指出,组织结构应规范组织成员,依构想中的协调、整合机制路径完成工作,并追求功能部门协同合作,以提升组织整体绩效。

Nonaka和Takeuchi提出了超链接组织的概念,将组织结构依上、中、下层级分为项目小组(最上层)、企业系统层(中间层)与知识库(下层)等三层。最上层由多个项目小组致力于新产品开发等知识创造活动,其成员来自企业系统中的不同单位:中间层为惯常的企业系统,此结构适于例行性工作的执行;下层则是知识库(Knowledge-base),此层并非实际的组织单位,而是融合于企业愿景、组织文化与信息科技当中。将上面两层所创造出来的组织知识重新分类整理。这种组织架构的特点在于,组织内的每个部门都可以不同的方式与型态来累积知识,例如项目小组可以藉由系统层与知识库层的支持来获得完整的资源支持;透过最下层的知识库整合后,知识便可以在组织内自由流动。

Caruana和Elenkov指出,决策的集中化(Central,ized)会不可避免地降低团体成员对解答问题的创意和自由表达的意志:过度集中化的组织甚至会隐藏团体中的沟通管道,而没有稳定的沟通及创意,知识创造就无法进行。

此外,Ichiio利用实证研究。证明了知识的创造需要弹性及减少工作教条上的压力;Zack则提出,组织必须明确地界定职位和组织结构,以及奖励那些能影响知识管理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组织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有关的职位、有效创造和分享知识,还必须配合某种组织气氛和奖励制度,重视、鼓励合作、信任、学习和创新,同时提供诱因,鼓励参与那些以知识为基础的职务、活动和流程。O'Dell和Grayson则认为,组织应该建构激励机制以弥补正式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以激发知识工作者的热情,使他们愿意创造新知识、学习、分享他们的知识,以及协助其它部门的成员。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归纳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的研究大体上仍然依循“结构追随战略”的思路进行,只是各学者在结构的衡量变量、知识经济与组织结构、知识工作者与组织、IT与组织等方面,做了更多实证研究与理论深化的工作。

其中可以显著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学者愈来愈强调组织结构中分权、弹性、环境适应能力、员工主动性,以及IT辅助等方面的重要性。在Duncan当年的组织结构设计决策树中,分权式组织只是组织设计的一个选项,只有在组织面对的环境复杂但又可以细分(指可以依照市场、产品或消费族群明确划分)时,才适用分权式的组织:而假如环境复杂但不可细分,则Duncan认为采用职能式组织辅以适当的侧面关系(如联系人、任务小组等)较为合适。

但在近十年的学者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分权式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且现代组织对于结构弹性、适应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以前的组织。

猜你喜欢
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战略
知识经济背景下优化企业法务体系问题及改进对策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基于企业再造理论的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探讨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
创新网络活动对大中型企业研发绩效动态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