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2009-09-15 09:08韩可卫林云华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竞争力服务业贸易

韩可卫 林云华

[摘要]分析了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7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48-03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2007y066)的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6月16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规定》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相应也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快了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从1995年至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差额的数据[1](见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服务贸易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而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

另外,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强弱还可以用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比较来衡量。根据WTO在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比较靠后。1999年列世界第14位,2001年列世界第12位,2003年和2004年列世界第9位。2005年和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七位,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也进一步提升,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从总量上看,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6%,仅为美国的27.6%,英国的48.9%,日本的72.6%,按人均计算就更低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我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的有些部门如电讯、邮政、民航、广播等由国家垄断,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从结构上看,我国绝大部分服务项目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逆差较大。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主要以智力出口(即向国外提供各种经营服务和转让知识产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使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难以与国外服务业竞争。

(二)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区域不平衡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国服务贸易总量中85%分布在城镇,而广大农村极其薄弱。二是区域不平衡。①从总量看东、中西部存在显著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2]。2006年,仅上海的服务贸易出口就已占全国的二成左右。②明显梯度差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最发达和发达两个梯度内,信息咨询服务业、公共设施服务业、房地产管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房地产代理与经纪业等五大新兴行业增长迅速。广大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外,整体看服务贸易发展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③在发展速度上呈现不平衡。东部快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相比,西部发展较快。

(三)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中政策和规章不协调。全国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二是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管理上多头、交叉和条块分割,各部门难以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三是服务业各部门内只局限于管理直属系统,有些部门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造成行业垄断,不利于该行业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更不利于该行业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四)服务业发展比较弱后,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由于服务产业比较落后,因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来说:①我国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仅占41%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中的比重为60%~75%,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在GDP的比重在45%~55%[3]。②我国服务贸易额在世界排位虽有上升,但总额较小。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升至第8位,进口升至7位,但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仅为3.6%左右,且处于逆差状态。③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为2.4614亿,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2.2%,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与发展中国家50%以上的水平。

(五)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中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在服务贸易领域里,近年来就业人数增长迅速,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在我国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大量缺乏。

(六)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

①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2004年我国修改了已施行10年的对外贸易法。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起已施行,修订后的外贸法共11章70条。目前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除了《对外贸易法》中有关条文涉及服务贸易外,就是若干有关特定服务部门的立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尚未颁布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②一些重要服务部门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③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低。我国以往除公开一切重要法律、条例外,一般习惯于制订若干内部规定,透明度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外商对华贸易的信心。④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

三、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面对这些状况,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有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①对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医疗等传统服务业,要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②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信、咨询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③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业的研究投入,同时促进科技成果在服务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在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提高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

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行业。

(三)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服务业进出口的政策的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部门、管理范畴和管理机构与组织。①明确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根据外资法的规定,商务部作为全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理应发挥相应作用。在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商务部要统筹规划并及时修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统一服务业进出口政策,使商务部成为实施服务贸易政策的归口管理和协调的职能部门。②确定服务贸易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的归口协调管理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③建立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四)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比较落后,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一是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我国服务业比较落后,在GDP中的比重仅占41% 。要使我国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和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实现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二是制定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服务行业,可考虑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对于比较落后,不具优势的服务行业,可考虑进口替代战略和适当保护,并以引进促出口,从而达到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并为服务出口提供更好的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潜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就业阵地。要旗帜鲜明地提倡通过发展传统服务业来促进就业,通过放宽限制,提供优惠,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就业弹性高的行业。②大力开拓新兴服务业的就业空间。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积极开拓如社区服务、汽车服务、旅游、租赁、娱乐、各种信息咨询和计算机服务、房地产物业管理以及垄断行业等领域的增长空间,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③引导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向就业需求弹性高的服务业发展。四是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知识、观念上的差距。如果只把服务贸易竞争看作是对现有市场的争夺,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上,而不是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新机遇、不重视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培养,就会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世界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表明在全球经济中,知识是主宰一切的,而掌握知识的人才就尤其显得重要。因此,要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我们要培养出一批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尤其要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六)加快服务贸易的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好如下工作:①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由于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不仅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会影响我国确立将要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基本原则制度。因此,在我国制定服务贸易基本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从以往的服务贸易立法中吸取积极经验,并吸收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为制定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②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尽快制定能够规范服务贸易中各行各业行为准则的法律法规,要尽早改变许多服务业领域尚缺乏基本法律,偏重于以行政手段或各部门规章来调整的状态。③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我们应及时公布不影响国家安全与商业秘密的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政策法规,清查或废除现有的一切与服务贸易有关的内部规定与文件,逐步公开审批机关审批原则,尽量不搞内部规定。来逐步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④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够与国际经济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立法技巧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起适应《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郭怀英.我国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与研究,2003,(7):46-48.

[3]韩可卫.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6,(3):129-131.

Factors Restr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

HanKewei,LinYunhua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Wuhan430073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service trade,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restrain its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es abov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hief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nd.

Key words: service trad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责任编辑:张积慧)

猜你喜欢
竞争力服务业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贸易统计
日本竞争力
贸易统计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