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就业”

2009-09-15 09:08陈海秋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农民工

内容摘要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就业”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体面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下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关键词: 农民工;就业质量;体面就业;评价体系

The Raising of Quality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China and " Honourable Employment "

Chen Hai-qiu

( Contemporary Chinese Research Institutes, Beijing;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100009)

Abstract: The strategic goal of honourable employment which put forward by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n 1999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of gover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policy of many countries. " Honourable employment " mean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of one country. Currently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 are faced with the baffling problems of big scale and low quality employment.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realistic condition and quality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as well as judgement standard and appraisement system of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quality must be studied urgently,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easant worker employment, and promp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ealiz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honourable employment in China.

Keywords: Peasant worker; Employment quality; Honourable employment; Appraisal system

一、研究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外出务工,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落后地区,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在中国将长期存在。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国人最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 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解决了大量的人员就业,截至2007年底突破了7亿大关,比1997年增加7170万就业人员。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面对新一轮就业高峰,中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基数大,供求矛盾突出,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概括起来看,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五是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矿区、林区、三线边远地区等就业难,失业青年问题与困难企业职工的问题构成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难题。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员、部分大龄妇女的就业权利难以保证。六是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现。

对前五个问题应该说,党和政府以及专家学者还是比较重视的,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对最后一个问题则重视不够,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文献查阅进一步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但重视不够。据中国知识网统计,1990-2008年,关于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文章只有5篇,而同期有关广义就业质量的文章150余篇,大多论述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就业质量。

农民工就业问题,一是就业数量的多少,二是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但要重视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多少,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就业的质量。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是现阶段农民工就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体现,事关整个城乡就业体系建设的成败,不可小视。

二、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一)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概念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计范畴上把具有农业户籍身份、但已完全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在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称为农民工。

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就业量或称就业数量,亦称“就业规模”,它是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农民工就业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具有农民身份的在城市务工的劳动人口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统计: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进入城镇、50%跨省流动计算)。

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农民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总和。也就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

农民工就业质量由三个要素构成: 一是工作特征——包括工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技术内容; 二是工作环境的性质——包括工作条件、培训机会、职业前景、健康补助; 三是主观的工作满意度——这由工人们自己感觉。

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一般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使用这一概念: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均应包含其中。从某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看就业质量时,指的就是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从宏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它一般用反映该范围内劳动者工作状况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包括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订率、平均工资等。

(二)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宏观方面看主要有: 一是工作的性质;二是聘用条件;三是工作环境;四是社会保障;五是劳动关系。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分包括:一是工作的性质, 即工作是否为强迫性的, 这种强迫性包括隐性和显性两种;二是工作条件, 包括工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三是工作安全, 包括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四是个人尊严, 即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得到雇主、同事和周围人的尊重, 正当权利和权益是否被损害, 是否受到歧视或不公正的对待;五是健康和福利, 包括工作环境对健康是否有害、是否享受应该享有的福利;六是否享受社会保障;七是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 即是否能够及时得到技能培训、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八劳资关系, 即劳资双方是否平等, 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有关事宜, 劳工是否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否能参与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的决策;九是机会平等。

(三)农民工就业质量与影响因素

农民工就业量的多少,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人口规模及其年龄结构;二是经济发展的状况。一般地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就业量就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就业量就越大。反之,就业量就越小。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全球化因素。一项调查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对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影响显著。统计结果表明,青年农民工内在的人力资本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制度因素对其就业质量施加着相当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偏低和社会制度缺陷,是导致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就业质量与“体面就业”

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有密切联系。把握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使用就业质量的概念。

体面劳动也叫体面工作/“体面就业”。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新概念。

所谓体面劳动,主要是指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的权利。 目前这一口号不仅已经成为世界劳工运动的基本目标,也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体面劳动作为一种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促进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主要指1998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性措施》中所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促进就业保障。劳工的就业权利,包括自愿选择就业方式、培训就业机会、公平就业和平等待遇,以及获得生产性工作机会和体面的报酬等内容。(3)促进社会保护。主要指对于弱势地位的劳工群体,提供避免遭遇风险和伤害的社会性的保护措施,包括社会保障和职业安全两个方面。(4)促进社会对话。作为沟通和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包括在企业和产业层面上实施集体谈判和职工民主参与,在地方和国家层面上实施劳方、资方和政府就劳工问题和劳工政策所实行的三方协商。其社会意义在于避免劳资对抗,实施劳资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广义上说 ,“体面劳动 ”涵盖了就业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反映劳动“体面 ”程度的静态结果和追求“体面劳动 ”的途径与方法。从狭义上说 ,“体面劳动 ”主要反映的是就业质量的状况 ,“体面劳动 ”的程度就是就业质量的水平 ,体面的劳动就是高质量的就业。

实现体面劳动的时代意义在于:第一,体面劳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坚持实行“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促使每个劳动者都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第二,在中国明确提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这一崭新概念实际上与我国“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他们的权益,让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建设发展成果。第三,让各国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劳动者权利是人权,它可以被看作是工作中的人权。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国际劳工标准,其中的8项核心劳工公约被称为“工人的基本权利”或基本人权,符合联合国1948年的《世界人权公约》中涉及工作中的人权的内容:诸如每个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自由择业权、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权以及失业保障权;每个人享有同工同酬;每个在职的劳动者都有公正和体面收入的权利以保证自己和家庭享有人类尊严的权利等。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表明中国政府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视。

“体面劳动”这一概念是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全球化影响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政治选择。我们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政策来制定体面劳动的计划。

四、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

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就业制度、就业率与就业增长率、就业意识、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就业水平与就业指导等:

1.就业制度

就业制度是指使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获得工作岗位和劳动收入的一系列规定、法律和政策的总和。在市场经济国家,就业制度是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国家,劳动力市场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使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的基本途径。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职业介绍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解决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劳动就业问题的规定。这些规定改善了劳动者的平等权利,为建立新中国的就业制度奠定了基础。1981年,为解决城镇待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这一决定和随之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使我国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的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2.就业率与就业增长率

就业率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反映劳动就业程度的经济指标,其涵义是指一定时期内就业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率。而就业增长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就业增加量与就业人口基数之比。

3. 就业意识、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

就业意识是人们对就业的态度,即有无求职意愿,以及对各种职业的评价和意向。影响人们就业意识的主要因素有:①各种行业、职业和不同部门、企业及其内部不同岗位在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中的地位;②各种不同行业、职业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物质福利待遇;③各种职业、各个企业及其内部各个劳动岗位的劳动条件、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④劳动制度和就业方式;⑤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就业意识具有重全民、轻集体,愿当固定工,不愿当合同制工人的倾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又出现了严重偏向于高工资收入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不健全的劳动制度的表现。要改变上述不健康的就业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同时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以逐步消除上述就业意识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就业能力是指要求就业的人自身的素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适应的程度。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思想品质和文化科技素质三个方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求职者的素质较高,其就业能力就强,一般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反之,求职者的素质差,其就业能力就弱,就难以找到工作。一般情况是,就业能力弱的人,失业持续时间较长;就业能力强的人,失业持续时间较短。在失业者队伍中,就业能力强的人较少,就业能力弱的人较多。加强基础文化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对失业者进行转业培训等,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就业竞争是劳动者之间为获得就业岗位进行的利益斗争。它是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市场经济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在主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获得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业竞争包括劳动者之间的竞争、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竞争。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①就业前,劳动者在市场上在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争取择优录用的竞争;②在职劳动者进行流动时,争取符合新单位用人标准实现流动的竞争;③在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者在争取获得晋升、调动等提拔机会的竞争。

4. 就业水平与就业指导

就业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例。它取决于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量的比例关系。当劳动力再生产超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时,则表现为劳动力相对过剩,劳动人口的就业率下降,部分劳动者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相反,当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再生产速度时,则表现为劳动力资源紧缺,某些新开发地区和新建企业的劳动力配置发生困难。只有当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分布才会趋于合理化。但是,在任何社会中,这二者的平衡都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因为这二者都是不断变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增长速度变动较快,而劳动人口再生产的增长速度变动较慢,因此二者之间往往会出现不协调。具体来说,就业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一定时期内社会就业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②现有生产规模及其技术装备水平;③投资增长率;④现有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等。

就业指导是指为就业活动或就业人员提供的就业咨询,以及对就业采取的方针和措施。宏观上,是指国家制定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就业计划,以及对就业岗位或就业容量的预测;微观上,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建立的职业介绍所等对劳动者进行就业咨询、指导,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对就业的管理等。

五、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方法与步骤

(一)农民工就业质量: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国内外对就业质量衡量标准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中国大连市劳动保障部门明确提出了 4 项就业质量指标:实现稳定就业人数要达到 3 万人以上;通过创业指导服务实现创业式就业的人数要达到 2.4 万人以上;全市年平均职介成功率达到 50%以上;稳定就业人数的比例要达到 45%以上。国际劳工组织也提出了就业质量衡量标准:体面劳动或就业。国际劳工组织还编制了一套衡量体面劳动的指标: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生活与社会因素等等。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由一系列评价指标构成。包括:(1)聘用条件。它又分为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职工培训四个要素;(2)工作环境。它分为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心理环境三个要素;(3)劳动关系。它又分为劳动合同、民主管理、工会组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社会对话五个要素;(4)社会保障。它又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个要素。

(二)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方法与步骤

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就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就业数量的扩大,影响就业工作的全局,事关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对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并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是当前就业领域一项突出而紧迫的任务。怎样对就业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这就需要以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劳动”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为重要依据,以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工作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标准、设计评分表是建立量化评价体系中的三项重要工作。

首先,设计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确定评价要素。科学地确定评价要素,是准确评价就业质量的前提。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以就业质量的内容为确定评价要素的最基本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就业质量的内容。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 如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工作环境、聘用条件等 , 就是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因素。二是突出主要矛盾。突出主要矛盾体现在两方面: 在要素的选择上,应当抓住当前我国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以重点问题的解决来带动整个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权重分配上, 应根据各个要素在就业质量中的重要程度的不同,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三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是具体部门用来实际应用的。因此, 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容易掌握、方便实施。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设计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标准就是为每一个评价要素规定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种衡量标准就如同一把尺子,可以量出某个地区、行业或企业在相应要素上得分的量值,并进而得出就业质量整体的总量值即各要素得分之和。具体做法是:把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评价要素划分为 若干等级, 对每一等级作出标准性说明;确定总分值, 然后根据每个评价要素在总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所对应的分值, 赋予各层次相应的分数, 从而制定出评价标准。

第三,制定评分表。在评价要素和评分标准基础上 , 就可以制定出就业质量的量化评分表。在评价指标体系、要素评价标准和量化评分表的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就业质量进行打分评价, 进而对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就业质量进行比较, 并以此为依据为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六、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基础上,积极解决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问题。着力完善劳动就业政策和管理,推进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保护和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发挥企业、社区和中介组织作用,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的原则。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

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探索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办法。

五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依靠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服务、依法维权,完善管理、健全保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积极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使农民工就业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陈海秋(197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博士,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

通讯地址: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路13号中新佳园二区14楼1单元1402室100055

TEL:010-13366112901或者13910727253E-mail:ailinj@sina.com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