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之我见

2009-09-14 02:22朱淑存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6期
关键词:算式小明解决问题

朱淑存

如今的新教材虽然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越是来自生活、接近生活的问题,学生越难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1)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了解社会的程度就不同。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题目中所用的生活词语的意思,解决问题当然就无从下手。(2)数学问题情境化了,所用语言就很灵活,或是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那些平时不喜欢交流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可用以下几招。

一、再现生活情境,帮助理解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或问话中寓意深刻并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的词语。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理解“关键词语”将是问题解决中的头等大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凭借对生活的经验去想去做,可另一部分学生,明显就不知所措。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前可以对情景进行点拨或再创造,让学生走进类似的生活情景。真正做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中有这样一道题,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图上一位阿姨正在做衣服,很生动形象。可是现在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买现成的多,这种生活情境谁经历过呢?提问时又发现学生对“配套”的意思也有些模糊。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试着去点拨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能配成一套衣服。接着进一步问:2件上衣与几条裤子正好配套?这样学生就知道裤子和上衣同样多时就可以配套了。这样不仅理解了其中“配套”的意思,还把“配套”与数学语言中的“同样多”挂起钩来,使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帮助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联系

数学问题中看似熟悉的生活语言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大难点。问题中所使用的生活语言多种多样,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学生很容易被问题中很熟悉的一些口头语言所迷惑,认为很好理解也就不深入思考其内在含义了。由于使用语言的多样化,在教学时就不能进行模式性的教学,因此教师就要做一番努力,让学生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落脚点,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不单独存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我写了23个字。小英:我写了26个字,小明再写几个就和小英同样多?对于这个问题,26与23很接近,有些学生根本不用列式就知道答案是3个。但是,我们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个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来算,这时有一部分学生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能力,是数学课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从低年级起,教师就应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顺利通过。这座桥梁架得牢固,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推着学生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向走去,学生学到的只能是“哑巴数学”,这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话。为了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再三考虑,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已经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用减法来做这个知识点,因此就试着让学生向着“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这个问题去想。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要求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那就要让小明再写几个字,两人就同样多了,这就是数学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少几”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积累比较少,在众多千变万化的生活语言中要分析出数量关系来,并选择准确的数学方法来解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如果能找准切入口,帮助学生在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牵好线搭好桥,让一年级学生顺利地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那学生就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初步建构起数学的模型,解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引导深入思考生活语言的言外意

从教学材料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挖掘实际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建立起数学与其他领域的链接点,丰富数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数学文化,感受多彩的数学世界。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完全来自生活: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有48人来开会,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道应用题事例比较简单,可是没有明显的数学特征的字眼,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减法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可以列出减法算式48-40=8和48-4=44,这时教师不能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就心满意足了。初看题目,这48人与桌子、椅子好像没什么联系,这与传统的应用题有明显的差异,难点就在这48的理解上,所以教师还得问:48,40,8分别表示什么?他们都回答:48表示48个人。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还很难想到条件中“48个人”的言外意。但是教师不能错过引申。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思考:48人来开会就需要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使原来的人数转化成了桌子的张数与椅子的把数了,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解释算式中48的含义了,而且会发现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没想到数学题中的48人还会有别的意思,真是大开眼界了。

解决数学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多花时间去引导学生搜集信息,看懂“原型”中传递的数学成分,发掘出每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猜你喜欢
算式小明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小明照相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