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2009-09-14 02:22化英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6期
关键词:眼睛创设课文

化英现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一、挖掘生活资源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内容《打电话》,该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能用普通话进行电话交谈,并做到说话简洁明了有礼貌。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并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演中说”“说中创”。教学时我首先播放电话铃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以此提问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为交际活动打基础。接着通过提问“你打过电话吗?你用过的电话有哪些品牌和展示电话图片及实物,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实物表演打电话。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注意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2)拨号后,如果听到“嘟、嘟、嘟”短促的声音时,说明对方电话占线,要稍等片刻再打。(3)打电话前,先想好要说什么,再拨电话,内容要简短清楚,还要有礼貌。

二、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盘活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问题情境中设计的精简问题是结合文章中心和重难点提出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全文的思想内容便清晰明了,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可这样导入:出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板书“大眼睛”;接着设问“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板书“渴望读书的”)最后,进行问题延伸“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设疑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在教《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引导学生感悟“渴望”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

1能否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2所他读,你听出什么了?你也来读读。听老师读,你又发现什么了?说一说。

3现在请你再来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三、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

心理研究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因此,平时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先看实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捞铁牛》一课中,我在课件中设计一个操作环节,让学生利用鼠标自己捞一次铁牛,全班同学兴奋不已。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和迎难而上的品质更加钦佩。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利用多媒体的感观优势

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影视、音乐的辅助手段,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收到了传统教学方法不可企及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猜你喜欢
眼睛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