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有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和“乐”是成事的关键。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其关键在一个“趣”字,兴趣是作文的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美文诵记
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佳词妙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抓住课本中一些叙述鲜明生动,描写准确形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并让学生诵记。如学习《桂林山水》后,可引导学生诵记课文中描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的句子,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值得一提的是美文诵记要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犹如海绵吸水般尽情地吸收书中的营养。久而久之,书,真正地成为他们不可分离的伙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在班中开展“日积月累求真知”的活动,让学生每天积累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布置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片段,周靖一口气背出七、八个片段,学生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
新闻展播
布置学生看报纸、看电视,要求学生以“一条重要的消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件”、“一位令人钦佩的人物”等主题,让学生把当天从报纸、电视中看到的新闻记录下来,并在同学中宣讲。这种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既帮助他们积累了写作材料,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帮助他们紧握时代脉膊,又帮助他们扩大知识砸。记得去年汶川大地震那段时间,学生每天是流着泪,硬着嗓子讲述那些感人的事,难忘的人。那段时间学生自发写了很多文章《蒋敏阿姨,我对您说》《废墟上,那美丽的色彩》《汶川,别哭》……
想象续补
当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掌握主要内容,并被课文中扣人心弦的情节所打动而浮想联翩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伸展情节,当场想象续写一段话。有的文章跳跃性大,有言尽意未尽之处,也要求学生想象、补充空白情节,及时写成一段话。这种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学习S版第十一册11课《永远的歌声》一文时,当学到“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呀,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时,文章并没有详细描写孩子们下河抓鱼的情景,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续写环节,让学生想象孩子们是怎样抓鱼的。片刻之后,有的说:“我和二牛半蹲着身子,左摸摸,右找找,突然二牛尖叫起来“看啊,这里有一条大红鲤鱼要逃跑了!”于是,我猛扑过去一条条小鱼被我甩上岸。”;有的说“我和二牛刚跳进水,一条小鱼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俩几乎同时扑上去,只听“砰”的一声,鱼没抓着,我俩的头却撞到了一块。”……
读写整合
学生在学习上虽有独立性与创造性,但由于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学习中对教师对教材有相当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心理学“迁移”的规律,由模仿向创造过渡。比如学习《赵州桥》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座桥,模仿文中的写法再写下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内化成文字。有的同学写道:“湛月桥造形美观,它由11个桥拱组成,中间一个最大、最高,再依次小下去”;有的同学写道“我奶奶家屋后是一条小水沟。上面架着一座独木桥,桥宽不过一尺宽,桥也坑坑洼洼,走在上面怪吓人的”;有的学生写道“柳桥两边的石栏上雕着形态各异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像羞答答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个个饱涨的小辣椒;有的完全怒放,像热情的孩子在欢迎游客……”
活动作文
活动作文是通过组织活动来进行作文教学的。例如组织学生做了游戏之后,再写做游戏的作文;开运动会之后,写运动会的一角或花絮;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这种教学方式,同学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所有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如五年级一次到大泉沟春游,学生在沙滩上尽情玩耍,我突发奇想让他们利用各种石头,花草树木等,设计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工程”:有让人留连忘返的“小假山”。有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有美丽的“公园”,……事后陈羽同学在《美丽的公园》一文中这样写道:“公园中有一个清澈的池塘,有花红柳绿的假山,假山上有几只猴子蹦来跳去,有弯弯曲曲的过道等,真是应有尽有,多理想的公园呀!……”
书面互评
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审文”能力,这时可大胆尝试让学生互评作文,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为自己的同学画出习作中的错字、病句、佳句等,最后还要写出评语及批改人的姓名。作文改完后,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互相交流,老师也要不停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评语及时表扬,如果评语写得不好,老师还要提意见呢。实践证明,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作文能力。
总之,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说、记、写的能力。给他们创造机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作文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