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等
印花税是一种名不副实的税种
周俊生
印花税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掀起的轩然大波,每一个投资者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2007年的“5·30”事件中,财政部骤然大幅度提高印花税,重创大盘,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是利用税收杠杆调控股票交易的一个不成功先例。2008年,面对股市的不断暴跌,财政部又分两次大幅度降低了股票交易印花税,但市场行情并未即时反转。事实证明,以印花税来调控股票交易市场的运行,起不到太多积极作用。
近半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资本市场渐次上升。但是,市场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流通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的“赚钱效应”正在减退。而新股发行的重启和创业板的即将推LH使市场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因此,建议财政部明确,至少在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当下,不考虑提高印花税,以此给资本市场信心;而不是向市场传达不确定的、甚至容易让市场产生过度解读的信息。
其实,就股票交易来说,不仅不应该利用印花税来调控市场行情,甚至对印花税这一税种是否继续征收都应该重新评估。在传统的交易活动中,有关部门在证券、票据等凭证上粘贴印花以表示国家对交易的认可,因此向交易者征收一定的税收。但是今天的股票市场已发展到无纸化交易,电子化的交易形式使股票交易印花税显得有点“师出无名”。
因此,财政部不仅应慎用调节印花税的手段来调控市场,甚至可考虑彻底取消这一已经名不副实的税种。
教育体制使中国只能从事制造业
陈志武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对很多挑战,现在提得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产业结构升级为什么难以实现?
产业结构升级绝对是受教育约束的。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创造价值。
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老师给孩子们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辩论: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的准备。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我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