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
公众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保护,
而不是执政团队的干部是否80后
自从湖北襄樊出了全国“最年轻的市长”之后,有关干部制度改革的问题,重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建国后中央就提出干部年轻化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为此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比如建立“顾问委员会”制度,安排那些政治精力旺盛的政治元老;实行“巡视员”制度,让那些尚不具备退休条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靠边站,为年轻人腾出岗位;组建各种事业性单位,分流安置那些党政机关实权部门多余的领导干部。事实证明,这样的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加快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不尽快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那么,执政团队内部将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当这些领导干部无处安置的时候,所谓干部年轻化的政策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更主要的是,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腐败越来越多,政府的公信力会越来越低,执政的基础将会越来越不稳定。所以,应该尽快改变现行的干部制度,通过普遍选举解决政府部门冗员过多的问题。
建国以后,由于没有实行严格的干部任期制,各级领导干部的年龄越来越大。为了吐故纳新,时任政府领导人提出干部年轻化的目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一大批年轻干部。在这项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譬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技术员,因为符合干部年轻化的要求,而一跃成为城市的市长;一个技术方面的专家,由于科研突出,而被领导干部看中,成为选拔年轻干部的考核对象;一个中学教师,由于符合提拔女性干部的政策要求,而成为政府部门的要员。这些人进入执政团队之后,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许多人连最基本的公文流程都不知道,结果在工作中闹出了许多笑话。当然,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依靠业已形成的庞大官僚体制,这些年轻领导干部很快适应了工作岗位,过去的笑话,后来都变成了佳话。
如果离开历史,讨论干部年轻化问题,那么就会不得要领;如果沉湎于历史,而没有看到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就会对干部年轻化产生错误认识。其实,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永葆青春,都必须着力培养年轻干部,建立层次分明的干部梯队。但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领导干部不同于技术专家,技术专家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不断的积累技术经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领导干部则只能接受公众的检验,如果没有选民的支持和监督,那么,即使实现了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公信力。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领导干部越年轻,在选举的过程中越容易进入选拔者的视野。年轻的领导干部政治生命相对较长,和基层领导干部相比,他们都有高学历,并且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更加适应新闻媒体参与选举的政治环境。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主国家考虑干部的年轻化问题。在民主体制内,干部年轻化只不过是一个政党内部讨论的问题,它永远不会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公众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保护,他们从来不会关心执政团队内部的干部年龄问题。只要能给公众带来更多的福利,哪怕成员七老八十,这样的执政团队仍然能得到公众的拥护和爱戴。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组部正在改变自己的干部政策,在强调干部年轻化的同时,更加强调干部选拔的民意基礎。近些年来,中组部特别要求干部选拔要听取民众的意见,新提拔的干部必须接受公众的检验。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干部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离开历史,讨论干部年轻化,就会不得要领;沉湎于历史,没有看到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就会产生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