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拖了温州经济的后腿?

2009-09-10 04:43于莉娟
小康 2009年8期
关键词:飞地温州制造业

于莉娟

温州的优势产业鞋业,已经由原来的5000多家,变成2672家。打火机行业更是由1000家剩下 100家

从去年开始就频繁出台的各种救市措施以及帮扶计划,

为什么都没能让中小企业受益?是谁拖住了温州经济的后腿?

vs 《小康》 周德文

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日子都比较难过,温州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压力的?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末我就已经做过调研,结果是20%的中小企业已经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半停工实际上就是产能过剩,开工不足,还不是法律意义的破产。但当时20%的企业停工已经造成轩然大波,我们地方政府都闻声色变。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确实面临着更严重的停工压力。

温州上半年的GDP只有2.5%,这种情况在全国是不是普遍存在?

应该说这是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共同的命运。上半年,浙江全省的GDP为4632亿元,经济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1.8%锐減到3.4%,这是浙江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广东省以5.8%的增幅排名倒数第五。两个省的很多城市,如杭州、宁波、东莞、台州、厦门等城市与2008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我知道辽宁省长正在温州招商,这几天经常看到辽宁各个城区的主管领导在温州到处拉企业,这对温州来讲意味着什么?

这次辽宁省的力度确实比较大。其实今年已经有几百批次外来招商引资的代表团到温州来招商。我这个协会都因此要忙于接待。他们都喜欢温州的企业,第一是温州企业有实力,流动资本有70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有1.2万亿元,有物质基础,外迁肯定要有资金才能迁走。第二是温州人有经商的能力,如果光有钱却不会办企业,到外面去办一个死一个,人家也不会欢迎。温州人会经营懂市场,在市场经济里跌打滚爬多年,有很好的创业精神,所以很受外地欢迎,这样就大量的外迁,但对温州长期来讲这是不利的,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但是企业都想做大做强,肯定要发展要扩大规模,温州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这让他们怎么留下来呢?

温州土地确实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正在围海造田,建设沿海产业带,可以说是再造一个温州。但是即使这样,土地依然有限,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外地去圈地。我叫他“飞地计划”。温州已经没有土地了,制造业又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了,你说拱手让给人家,让他们无序的迁走,政府什么也没得到,对整个温州经济都不利。

虽然原来的制造业中有些不适合在温州发展,温州也在鼓励他们迁移出去,但是我想应该有序迁走,不能哪个地方招商,就拉走几家。要意识到这也是资源,也应该充分利用。如果能够集中一个区域,比如说做汽模配的,就可以搬迁到鞍山的汽模配产业园,因为辽宁是汽车业制造基地,钢铁等原材料也在那边。

如果我们跟当地政府共建一个园区,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产业升级。政府鼓励企业升级转型,哪有那么容易的?大量的企业转型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都没有,怎么去转型?但在转移中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因此,我认为在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地区,温州市政府可以和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我们要共建温州工业园。这个工业园由温州派出管委会进行管理,温州与当地政府税收分成,还可以解决劳力的问题。其实目前在温州制造业打工的300万务工者都是欠发达地区过来的,当地如果发展制造业,这些人当然愿意在家门口工作,省得拖家带口到温州来。我们把制造业移到内地,哪怕是浙江的中西部,衢州丽水等地,他们有资源,有土地,也有发展的潜力,那就等于扩大了温州的经济,把温州经济无限放大,因为温州没有土地,这种做法与温州农民在北大荒耕田种地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飞地计划”什么时候能开始推进?

很遗憾的就是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响应。温州没有哪一届政府愿意去尝试,我也理解政府要讲究政绩,把企业拉过去,把园区做起来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产生效益更要三五年才会实现,那时领导都调走了。而在他任内,很可能当地的GDP因此下降了,毕竟一旦搬迁,就是把现成的GDP和税收让给人家。如果能对温州有一种长期的规划,当作自己的企业来经营,那样就会考虑到长期利益。“飞地计划”要两个政府去共建,民间的力量此时起不到政府的作用。

其实,日本就曾经买了巴西一块土地,建立了日本的一个园区,国与国之间都可以这么做,我们在国内有什么不能打破?主要是我们僵化的体制把他限制了。这些我认为都可以有所突破,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温州发展瓶颈不突破,温州就很难有希望。

猜你喜欢
飞地温州制造业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全省首批南北共建科创飞地揭牌
温州,诗意的黄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难忘九二温州行
“飞地经济”起飞还需助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