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是第一位的

2009-09-10 04:43赵国庆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命制景象小题

赵国庆

对于2009年高考江苏卷,我们新一届高三师生是特别关注的。下面我专门来谈谈对语文卷诗歌鉴赏题做过以后的体会和认识。

一、个人认为,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命制比较成功,较好地遵循了《课程标准》,与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十分吻合。

另外,该试题与学生实际情况比较贴近。我下这样的结论是一点不过分的:高中生愿意读文言古典诗歌的少得可怜,能够理解欣赏古典诗歌的微乎其微。下面是我教的两个班级的调查结果:

这样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高三(1)班为我们学校的实验班,共46人,虽然同学兴趣相对来说偏向理科,但毕竟进校总分成绩较高,各方面能力、素养应该不会弱;高三(4)班为理科普通班,共57人。据了解其他班级、其他学校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其实所谓的“不感兴趣”“认为不重要”“认为没有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读不大懂”。因为当我们在课堂上将一首同学们本来不感兴趣、读不大懂的诗歌讲解清楚、透彻以后,同学们读起来的劲头要远远超过没讲之前!

由上可知,古典诗歌对现在的同学来讲,真的有点犹如天书的味道。所以,在紧张的考场上,像以往那样出题,要考查出同学的古典诗歌素养,有时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你去问刚走出考场的考生,十有八九是讲不清古诗到底讲了些什么的!这样试题的信度、效度自然就大打折扣了。有鉴于此,我们就只有在试题编制上下功夫了,即突出考查考生“读懂”与否!因为离开“读懂”这个基础来谈表现手法(艺术方法),大部分考生不是胡说八道胡编乱造,就是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最后反而使试题信度和效度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这道古诗鉴赏题的命制是比较合乎同学现实的。首先,同学们对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比较熟悉;其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收录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更为重要的是命题者在试题命制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突出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读懂”!

请看,第一小题将“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先行点明,省却考生瞎猜乱答了。它考的是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课程标准》)。第一问,如果考生对词这种基本文学体裁的结构形式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认真学习了初、高中教材里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掌握了“领起词、领起句”的知识,那么要正确回答这一问是没有难度的,答案是“想当年,到而今”。第二问,答案就更明显了,是“借代”。这道题主要就是考察考生能不能“读懂”!

第二小题要考生回答“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那就再明显不过,是专门从“读懂”这个角度编制的。答案是“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如果说第二小题是考查考生对词的局部思想内容的理解,那么第三小题要考生回答“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就是考查考生对词的整体思想内容的把握了。答案是“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综上所述,应该讲,这道试题总体命制是成功的。

二、即便如此,我将这道试题让现在我教的两个班的同学试做,发现错误依旧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的也不在少数。现在将最明显的错误集中归纳如下,并作适当解析。

1.对文言特别是诗词的基本常识不了解、没掌握。像“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这一问,学生或者因为不知道诗词中的“句子”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病句改得太多了,楞没想到诗词不分行排印后“一个标点就是一句”的常识,因而答到句号的大有人在;或者不理解“领起句”这个概念,抓耳挠腮随意找一句的不乏其人。对“‘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一问,答“夸张”的远远超出答“借代”的!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地说“‘万岁山前珠翠绕不是极言宋徽宗奢侈荒淫吗?”究其原因,还是读不懂“珠翠”、“笙歌”是“左”以点代面、以特征代整体!或者没有能在理解了比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诗句的基础上将此知识迁移过来。至于不明白“膏锋锷”的“膏”本义是“滋润”这里属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就更不足为奇了。而所有这些,我认为根本还在学生没有认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以致不能“读懂”上。《课程标准》不是早就提醒过我们:“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吗?

2.对诗词的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不够。因为理解错了“想当年”“到而今”这样的领起句,从而缺少了整体感,以致误认为“满郊畿”的“铁骑”是南宋军队的可不在少数!这时再要他回答“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不“张冠李戴、稀奇古怪”才怪呢!能够回答出“千村寥落”已经不错了。如果同学能对全词有个整体把握,尝试着稍微想一想,既然想当年有“花遮柳护,凤楼龙阁”这些好景象(其实“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美好景象之一种),再来推断“到而今”“风尘恶”的景象内容,就不至于这么令人大跌眼镜了。看来,《课程标准》上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同学们应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3.同学们缺乏对诗词思想内容感情变化的把握能力。回答时一再出现丢三落四甚至挂一漏万的情况。其实降低试题难度一直是试题编制者的心愿。除了上面提到的一点之外,我们看到第三小题整个就没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纠缠考生。命题者真的只想检测考生这样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课程标准》)可惜同学们还是不能很好地对付此题。如果同学们能像翻译一篇文言文一样,将整首词翻译一下,回答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再不行的话,同学们如果能抓住“遥望(中原)”“想(当年)”“到(而今)”“叹(江山)”“何日”“却(归来)”“再(续)”几处关键词句,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再不行的话,同学们如果有分析段落层次的意识,根据词中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将这首词分为若干层次,也会豁然开朗的。

总之,要想在诗词鉴赏这道题上得高分,除了命题人要一如既往地降低要求,坚持从“读懂”角度出题外,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同学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争取自行能“读懂”!

三、除了江苏卷的试题命制比较成功外,我们认为,今年宁夏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也是比较符合我们说的要求的。下面就附上这道题,请感兴趣的同学从“读懂”的角度尝试着做一下。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オ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阙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猜你喜欢
命制景象小题
杯中异景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整本书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试题命制探究——以2016-2018年为例
冬天的景象
中考“学习”试题的命制与功能
关注差异,提升试题命制质量
夏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