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港台为创作基地的新式武侠小说蓬勃兴起,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其中良莠不齐,甚至有的作者和作品昙花一现,没能留下任何的影响。但是,在这股武侠创作的大潮中,依然涌现出了金、古、梁、温等不同的流派,创作出了诸如“射雕三部曲”、《绝代双娇》、《萍踪侠影》、《四大名捕》等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金庸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更是跳脱了通俗文学的层面,登堂入室,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流派,成为了“金学”的开山鼻祖。他们和其他的作品和作者,纵横交错,相互支撑,以至于影响了几代人,构成了一个武侠创作的巅峰时代。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都堪称是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他最早从香港流传到内地,星火燎原般地掀起了一场武侠小说的普及热潮;“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神雕侠侣》中短短的八个字诠释了武侠小说的全新境界;古龙的小说常以构思巧妙见长,语言风格峭拨机智,情节匪夷所思,自成一家,“盗帅楚留香”更是武侠时代中响当当的人物,古龙将出神入化的武艺和万人迷的性格特点全部交付给他,使他如佐罗一样风流潇洒,侠骨柔情;梁羽生曾与金庸并称一时之瑜亮,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代表作《萍踪侠影》入主中原的时候也曾让风华少年们爱不释手……当然,浩瀚纷繁的武侠时代决不是仅仅这几个人创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们构成了武侠时代的整体骨架,决定了武侠时代的命运走向。
在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时代中,有几个基本的立场是一定要坚守的:国家大义、江湖道义、朋友情义、个人信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义”字,让侠义的精神因子在人的血液里自由流淌。这恰恰暗合了传统中国人所坚守数千年的“仁义礼智信”的人生信条。这是整个武侠时代的主旋律,偏离了这一主旋律的所有插曲,都被湮没在了主旋律的滚滚洪流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营养液,尽管有些营养液在有些人的眼里看来毫无价值,甚至有害身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代人的群体性格。对于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来说,武侠小说就是他们的营养液。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武侠小说的魅力不仅是营造出了一片刀光剑影、虎踞龙盘的江湖世界,出没着众多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武侠小说曾经占据过我们这代人心中最悸动的时刻——在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上,偷偷地翻阅,品尝偷食禁果般的阅读快感,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在暗夜昏灯下,打开折角的书页,体味武侠人物们流淌在血脉中的舍生取义;在藏着手电筒的被窝里,通宵夜读,沉迷正义与邪恶的巅峰对决之中;在闲暇的时间,仔细翻阅那泛黄的书页,感受远行天下的心灵冲动。
正是在这种理想主义和江湖义气的双料熏陶下,才形成了我们——90年代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我们是曾在中国的土地上执著地寻找过游侠的唐·吉诃德,是尚未成型便已转型的嬉皮士,是如今大多数事业无成却又不肯抛却江湖道义的小知识分子。这一切的一切真正地构成了那个不被社会主流所承认的但却事实存在的武侠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多元化的发展 ,金、古、梁等支撑武侠时代骨架的人相继或封笔或故去,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武侠时代的坍塌。而且,就象我们觉得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离武侠文化越来越远一样,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常常不能理解前80年代人对武侠世界的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面对着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们本能地拒绝对武侠情结的刻意挽留和沉迷。
难道武侠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难道金庸、古龙之后就真的没有人能撑起武侠这片天空了吗?看看那个叫黄易的人,孤独地施展着那套叫寂寞的剑法,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凄凉。从金古梁的三足鼎立,到两只叫温黄的猴子对决在没有老虎的山中,再到今天那只成不了佛却无法再做回孙悟空的黄猴子孤独地叫卖着身上一只又一只的虱子,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难道武侠时代真的就此终结了么?虽然黄易的《边荒传说》还能卖钱,但由于《大唐双龙传》的失败,武侠时代也就真的渐行渐远了。其实,武侠时代这一悲惨的命运,早在当年就有所暗示。当年古龙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希望至少能再活五年的时间,让我把'大武侠时代'写完。我相信这会是提升武侠小说地位的作品,也会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只可惜天忌英才,上天再没给他五年的时间。在今天,除了金庸已经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之外,武侠小说依然只能放在通俗文学的界面来讨论。不可否认,那个伴随7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的年代已经死去,我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端。
虽然武侠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其强大的影响力依然泽被后世。在20世纪的后十年,由武侠小说衍生出的各种“作品”蓬勃兴起,我们姑且将其先称为“后武侠时代”。
在“后武侠时代”中,首当其冲者、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武侠电视剧。其实,严格地讲,武侠影视剧早已有之,如香港最早期拍摄的《射雕》、《天龙八部》、《绝代双骄》等武侠经典连续剧。但自90年代以来,香港、内地先后大量翻拍武侠旧作,直至央视一部接一部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武侠经典,才真正掀起了武侠影视剧制作的高潮。尽管大量翻拍的武侠经典所引起的褒贬不一,甚至遭到了60、70年代人极度冷漠与苛刻的评价,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些武侠影视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人。90年代的人可以坐在电视机旁一部一部地看着不同版本的武侠剧,记住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但他们却从来没有看过一部武侠小说——这就是最好的佐证。不过,客观地讲,自90年代以来翻拍的武侠剧实在是乏善可陈,无法重现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缺失了武侠小说应有的飘逸灵动,充斥着娱乐文化下的浮躁气息,媒体炒作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如此种种,使武侠电视剧能否真正扛起“后武侠时代”的大旗实在让人质疑。
在武侠片泛滥的同时,网络武侠游戏的兴起,也进一步异化了侠精神。对于游戏制作者而言,玩家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所以他们本着对玩家负责,尊重玩家意见的态度来演绎侠文化,因此传统侠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统统抛弃,原因只有一个:没新意、不好玩。
在武侠游戏中,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最后能够达到武仙的境界。武仙的精神是:以力证道。传统侠文化中的各种武器,在游戏中全映射一种力量。而在那之后的,代表着的是天地间那些强势的、蛮横的、威严的存在。它在游戏中很具象,在你弱小的时候,会让你畏惧。但是,在你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你会觉得那是触手可及的。那些曾经让你仰视的、崇拜的、认为不可超越的存在,其实,一直都在被你慢慢逼近。或许,曾经无数次将你碾碎的那些力量,只不过是明天的你自己。这种设计思维让玩家误以为:在侠文化中,力量是检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力量,才能真正接近侠的核心——道!于是,侠文化在广大爱好武侠游戏的青年心目中,成了暴力文化的代名词。
侠文化在当代一路走来,经历了一路苦旅。但只要侠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中国,有大量传统典籍在提供依托,有大量忠实群众在恒久守望,它必将以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以它对中国人道德乐园的支撑力,永远灵动在炎黄子孙的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