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丽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儿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技巧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那么,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艺术呢?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
一、教师语言的示范化
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来的。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们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标准性
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
2力求逻辑性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例如,有的教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3力求纯洁性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应该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使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技巧化
1“简”化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h时,我们用成人的语言来告诉幼儿,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但如果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孩子们就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平白,不使用让幼儿理解感到困难的长句、复合句。
2“趣”化
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能够贴近幼儿心理。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就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相反,空洞无物、枯燥无昧、呆板无力的语言会使幼儿昏昏欲睡,毫无兴趣。
3“诗”化
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应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
4“激”化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操作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难不倒你的。”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三、教师语言的亲切化
幼儿教师语言的亲切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尊重幼儿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如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教师要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会替你保密的。”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他们还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谈
教师应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教师收玩具时,教师可以说:“你愿意帮教师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收玩具!”那样会阻碍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3因人用语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使幼儿的急燥情绪得以缓和。
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技巧化、亲切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掌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