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明
一、“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学习共同体”(1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在一定支撑环境中,通过共同活动所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课堂“学习共同体”可理解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单边、双边、多边互动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人际关系、情感体验、评价方式等问题。打造富有“磁性”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就是协调生生和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优化教育教学的内部结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研究和提高,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团体。
二、新课程下打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必然性
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也得到了关注。“学习共同体”区别于个别学习,它是一个助学者与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和分享的学习团队。团队学习有助于个体学习,并且团体中个人成长速度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因此,可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合作。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只有合作形式的技术,在形式背后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教学哲学。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哲学,意味着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一起改变、一起完善。但学习成为团体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人孤单的竞赛的时候,学生本身就能得到极大的促进。
2打造“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学习共同体”下的生生合作是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鼓励、互通有无、各抒己见、切磋交流、优劣互补,最终收到和谐平等、共同提高的效果。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
正如皮亚杰在《论儿童教育》中所讲,学习中交往的重点应放在儿童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之上。因为与同伴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就能集思广益,使学习效果更佳。
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方法
1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好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种适宜学生成长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不是迫不及待,揠苗助长。理喻性的启发教育、感悟式教育效率最高;功利性的悬赏式、粗暴式教育效率最低。
为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有三点非常重要:(1)让教师和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2)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关注个体和共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教一些值得教的东西,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东西的价值。
2平等的生生关系
打造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能力怎样。然而学生间的层次差异让他们有了高低优劣之分,教师应予以积极引导,建立平等的生生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为后进生提供表现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常结成对或组成小团体工作,并进行合理分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建立共同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在表扬学生时要让所有取得进步的学生都能获得认同,不仅仅是表现突出、高分成就者。
3教师的个人魅力
要让学生喜欢,教师起码要具备以下特点:开朗、友善、情感成熟、真诚及其他显示出心理健康和个体适应的品质。教师积极地感染学生的效果有赖于如下几个方面:
(1)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用心(喜欢他们,对他们的需要有反应),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就会高;如果学生认为教师并不投入,他们就会变得疏远或冷漠。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并用匹配的课程目标将之融人自己的教学。
(3)将课堂创设成一个接纳的环境,布置得尽可能舒适。既从审美上让人愉悦,又能与教学方式匹配,与课程有关的展示和饰品要吸引人。将学生的照片及他们作业的成果融入,鼓励学生们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并欣赏自己的同学。
“学习共同体”这样一种群体或者一种组织的形式或者一种人际关系,一直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并且无处不在,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事实上,人们一直在探索着建立一种合适的、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模型。课堂“学习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在学校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