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华
一、新高考的科目设置
在现有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和实行高中全科会考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以“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程为主体,根据高中新课改实际和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分3类设置考试科目(见下表)。
第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考自选模块,增加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现行的第一批录取院校或专业自主决定是否选用此考试科目组。自选模块由考生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IB选修模块的18道题中,自主选答6题。
第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基本对应现有的第二、三批录取院校。
第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测试技能型能力,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技术科目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先由学生自主选考一门,条件成熟时二者皆考。
另外,技术考试(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和听力测试,一年提供2次考试机会,由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之所以在一类考试科目中增设自选模块,主要是为了通过自选模块测试,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业专长展示给学校;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学校选拔人才,增加的测试内容可以考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二、三类考试科目中没有设置自选模块,主要是减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发挥良好导向作用,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技术课学习,让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发挥专长;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学校招揽这类人才,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学生。同时也改变社会上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培训,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学生选课选考现状
针对新高考的这种考试科目的设置。学生在学习时必然有相应的科目选择。下面就以本市的三类学校的学生选考、选课情况做个介绍。
首先,本市A学校,省一级重点中学,全部学生都兼报一二三类。这说明新高考对他们的选课基本没有影响,还是全部学生都要学习所有的科目。
其次,B校,也就是笔者的学校,属于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10个班,几乎94%都有兼报本科。其中只兼报一二类的19人;只兼报二三类的约263人;兼报一二三类的169人;只报考专科的29人。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分专科、本科班,还是学习全部所有的科目。
还有c校,本市一所私立高中。学生兼报一二三类的只有32人;兼报二三类的有215人,只报三类的约有410人。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科班10个,本科班6个。另外,笔者学校的子校类似于c校的水平,4个班,兼报一二三类的2人;兼报二三类的有98人;只报考三类的92人。在课程设置上分理科一个本科班,两个专科班,一个文科混合班。
可见,不同水平的学校,在学生报考和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也给具体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是不同的学校,其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罢了。拿A校来说,学生成绩本来就好,按以往的高考成绩来看,一本约60%,本科率在95%以上,所以学生的报考也都是正常。所兼报的第三类基本上是摆设,无关紧要。所以对正常的教学来说也就没什么影响,也不需要分类教学,和往年一样。对于B校即我校,实际的本科率约50%。而从报考的情况来看,专科报名人数严重偏低,从而导致没有分本科、专科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必然会影响专科学生的成绩,从而在专科录取时显得比较吃亏。而C校以往的本科率约10%,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分工明确,专科班10个,本科班6个。而根据报名情况来看,专科人数也有所偏低。这不排除部分学生报本科纯粹是碰运气的缘故。还有就是我校的子校,2个专科,2个本科班。从报考人数来看,专科报考人数也是大大偏低。
对于非省一级重点中学,为什么报考的情况和高考实际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专科为什么就没人选呢?还有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下面笔者具体分析一下。
以笔者任教的班级为例。笔者任教的班级是笔者学校承办的子校,总共有一个文科班和三个理科班,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在知道高考的政策后,高三的第一学期经过两个月的动员,学生及家长的讨论,只有一个文科不好分,理科分开两个专科班和一个本科班,笔者的班是本科班,有54人,相对而言学生的纪律、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比其它班级要好得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信心十足。从市一模的考试成绩看来,班上本科的学生一个都没有。本科线划在430分,笔者班最高417分,距离本科分数线50分以内的也只有6位学生;专科线划到285分,有10位同学没有上线。这样的成绩出来,家长跟学生还是坚持选择本科。之所以这样选择,家长和学生给出的一个理由就是选择本科还有希望和动力,还能有意志去奋斗。而如果选择专科的话,更容易自暴自弃,结果也会更糟。这个理由确实很有代表性,也很有道理。学生的这种选择,与家长的某些想法不无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从就业形势看来不是本科毕业,工作难找,觉得专科读出来也没用;2,抱着试一试看,说不定运气好能考上本科:3,怕孩子选择专科后,学业压力小了,孩子会放松,变得更不认真;4,即使考不上,明年再复习也还有机会。
但是,这样的想法和选择却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使综合科教师产生了很多的无奈。面对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可能考得上本科的现状,综合科的教师心里也有矛盾: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安排,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另外,对于很多实际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来说,学习综合学科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三大科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专科竞争中明显吃亏。
三、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1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新课改高考方案中,高职高专无需再考综合,但是却要考技术,考试时间比高考时间提前,第一次定为高三上学期10月份。虽说通用和信息技术是针对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成绩要明确划分非常困难,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去考。也就是说,很多可以考上本科的学生还要多学一门科目。现在的高中都采取比较民主的办法,考哪些都让学生和家长自己做主。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自选模块中,选了6门还不甘心,一口气选了10门。他们当中,有的是对这些课程真感兴趣,有的却是为了预防万一:6门不保险,万一遇到难题,怎么办?如果我多选几门,那就还有其他机会。这样的做法,就无形增加了压力。同时这么多的选修课的开设,在时间安排上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2选择专科的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据笔者学校的情况,108位选择专科的学生,有将近35位学生真正认真地学习,有近40位学生完全放弃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本科专科没有区别。中间学生还是差不多,学习轻松一点,对自己也放松一点,专科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3专科班科目的设置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技术科完成考试以后,三大科每周都安排7节、体育2节、自修课有14节。对于专科学生来说,学习能力本来就差,这么多自修科纯粹是浪费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太低,不利于成绩的提高。而c校的设置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一周三大科各安排11节,体育3节,音乐1节。结果三大科教师十分劳累,教学效果欠佳。
4不利于三大科薄弱的学生更好地发展。对于那些综合科不错而三大科薄弱的学生,这样他们在进入高中时就是因为偏科才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他们就输在起跑线上,有可能连上一个好的专科机会也没有,导致有专业兴趣和基础的学生因为语数外而失去进入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他们不得不转向努力学习语数外,在保证自己能上专科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科。从根本上说,没有打破当前“惟分数论”的评价观。
5中等水平公立学校基本没有采取分班的形式。对于成绩不理想也确实选择放弃本科的学生,也是和其他学生一起坐在教室中听综合科教师上课的。但是可以自学语数外,学习的效率明显不高。如果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的话,有可能会睡觉或在课堂上讲话,对上课教师或听课的学生也是一种干扰。让他们独立出来在别的教室自修,也需要更多的师资和设施。
6新课程理念难以真正体现。浙江实行新课程改革,特别调整了一本、普通本科、专科(高职)的考试科目,在高中实行分类测试、分批录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像以往那样选择文理课专业外,同时还要求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经验,提前选择以后的学习领域。笼统地说,就是自己准备从事哪个类别的工作。但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让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再者,中国人向来都有拼搏精神,敢拼才会赢的思想一直都存在,所以对尽管达不到的要求,大家也不会轻言放弃。所以事实上,课改中的理念就很难完全做到,“走独木桥”的现象依旧存在。而且学生很难找准方向,难以合理评价自己,所以选课时盲目跟风也就非常普遍。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完全消除的。毕竟浙江的新课改还处于实验期,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对新课改的反映,也是促使制定更合理的课改方案出台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