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探索

2009-09-09 05:42朱芬春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分层目标

朱芬春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从而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取向。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地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在教学中搞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为此,在高中地理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比以前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成若干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备课设计、上课操作、练习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创立分层评估体系,较好地避免“好的饿着、差的撑着”的现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的教学。

分层教学不是要使学生个体各方面的素质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个体差异都要平均发展和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潜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几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同挖掘人的天赋才能结合起来,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索质,达到其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发展目标,以适应形形色色的学习者的学习要求与学习活动。它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满足不同能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次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地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根据个性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教学中有两种倾向:一是没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根据老教材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扩充内容,随意提高教学要求导致大量学生学不上进,对地理望而生畏,完全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困难生”。二是误解了新课程标准,认为新课程标准面广量大。于是在教学中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将大量精力用于技巧训练,这必然使大多数学生基础极为薄弱,最终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初衷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不顾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式的教学的危害,切实开展教改研究,探究“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中学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模式

中学地理分层次教学的一般模式见下图: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高度概括,以上教学模式只表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表示其先后必然顺序,更不是固定的程式。实际上,模式不等于公式,也不是方法、计划,模式是动态的,其要素可能省简、添补、换位,模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几个环节要因课型而异,因内容而异,各有侧重,灵活运用。

四、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目前很多学校普遍采用分层分组和分层分班这两种形式,但各有优缺点。

(1)一般分层分组是教师考虑学生现有的智力、兴趣、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三层,也有二层或四层的。把同层次学生的座位调在一起。各层学生仍在同一班中接受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时,分析学生所处的层次,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目标。提出不同问题和要求,这样给授课带来一定困难。

(2)分层分班则把不同类学生进行综合编班,这种形式更便于教师的教学及管理。学校根据学生成绩采用“隐性分层”的办法,将班级分为不同档。分班情况教师把握,这样可以防止激发学生的敌对情绪,有效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层次的划分应该是呈现动态变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动重新划分,该升则升,该降则降,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分层

分层次教学必须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即备课、授课、练习、布置作业、测试等,这样才能达到分层次教学的预期目标。

(1)分层备课。教师备课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水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一致的分层教学目标,如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一样掌握;中层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即A层次学生可以不掌握,了解就可以,B、c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发展目标:少数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此目标C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有密切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次迈进。对A层学生“教”重于“学”,通过教师讲解获取知识,再指导学法和训练,扶着走,要求“低起点。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对B层次学生“学”、“教”并重,要求“慢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对C层次学生“学”重于“教”,以指导自学为主,多学法指导,引着走,要求“小综合,多变化,重思维,求深度”。

(2)分层授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用故事、新闻热点等巧妙设疑,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及自学能力,在提问的角度上应有所区别。

(3)分层内化。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正相关。如学习的内容较简单,则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默读教材或尝试练习(对A、B层次的学生而言)。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可让c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将听到和看到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加深知识的保持效果。小组面对面的交流,对说者而言,通过言语表述不但利于展示水平、提高自信心、巩固知识,而且还刺激了听者的听觉和思维,开发了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潜能,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

(4)分层作业。每次课后作业分三类题目,一是必做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度,困难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独立完成。二是自选题,有一定深度和难度。A、B班学生可选做一些题目,c班学生则要求全做。三是思考题。有一定难度,C班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了少数“尖子”。

(5)分层考试。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档班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c档班学生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计入总分;B档班的学生只做规定的题目;A档班的学生只做基础题。

五、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次教学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到更多的关心,得到更具体的帮助,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各层次学生愿意学,学得了,学得好。他们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探索与成功的愉悦,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当然,分层次教学也给教学实践带来一定难度,诸如怎样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怎样合理安排教师高质量实施分层次教学,怎样改变统一的考试方式有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分层教学对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与人相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都是积极、有效的。只要坚持不懈,分层次教学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分层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