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林林
长期以来,与语文课相比,数学课堂气氛总是略显沉闷。语文教师善于抒情,所以语文课堂气氛便激情澎湃;数学教师长于说理,充满理性,所以数学课堂气氛便显得有些沉闷。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比如,在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们不要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个比方:“我们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便告诉学生:“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这样做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其次,数学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学生有兴趣学,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起来。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第三,巧妙利用课堂偶发事件。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预设外的情况,也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从而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有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
例如:学生学了“求相差数的解决问题”以后,我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公园一角”的画面,先让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再提出数学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与组内同学交流,最后反馈汇报。其中一组同学代表汇报:“白鸽有24只,黑鸽18只,白鸽比黑鸽多几只?”同学以掌声鼓励。接下来学生纷纷补充不同的说法:“黑鸽比白鸽少几只?”、“白鸽和黑鸽相差几只?”正当我们围绕着求差的不同表述时,平时很调皮的一位同学把手举得老高,我很兴奋地请他回答。“我们杀掉几只白鸽就和黑鸽同样多?”他带着几份得意,大声地说。刹时其他同学都大笑起来,教室气氛有些混乱。我知道他想标新立异,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轻轻地说:“齐责堋小朋友很会动脑筋,想出了特别的问题,你们觉得他提的问题怎么样?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看法。” 汇报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动。“我觉得他提的问题是对的,但是把白鸽子杀了太残忍了。” “我觉得应该这样改,几只白鸽子去送信了就和黑鸽子同样多?” “几只黑鸽子送信回来就和白鸽子同样多?” “把白鸽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黑鸽子同样多,另一部分是几只呢?”“鸽妈妈把几只白鸽子带去找食物,剩下的两种鸽子就同样多呢?”……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述方式,大有一种不讲完不罢休的架势。没想到,课堂中小小的插曲,让我竟产生了如此意外的惊喜,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差”问题的特征,还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我由衷地感谢齐责堋提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带来没有预约的精彩,也庆幸自己的冷静处理,否则,那么多的精彩将被扼杀。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创设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境,而且要俯下身子,感性地走进学生心灵,理性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所需,以学习者的身份去读懂学生,把准学生的脉搏,与学生的理解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那就不愁我们的数学课堂活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