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法初探

2009-09-08 06:32刘元海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李鸿章资料历史

刘元海

“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思考、讨论的探究性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中尤以讨论为极其常见的方式。历史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如:“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究竟算是伟人还是卖国贼?”“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维新运动会成功吗?”等等。

讨论较典型的过程:概念检查——复习相关资料——引入讨论——提炼问题——提升认识——引向行动——总结——布置新任务,教师要把握讨论的进程,随时解答处理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讨论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才能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一、命题好坏是保证课堂讨论成效的关键

命题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和当前局势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焦点问题。

1.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时进行讨论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书本的定论,允许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只要是以事实为依据,讲得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比如,对晚清李鸿章的评价:由梁启超先生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引出讨论,以“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结束本次讨论。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全面评价李鸿章,既应该肯定李鸿章为晚清近代化所做的贡献,客观地纪念这位开展洋务运动、创立多项实业、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也要否定他在晚清历史中所做的那些“有辱国体”的行为。

2.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进行讨论

学习历史,不能只在旧纸堆中打转转,了解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辨别和认识是非的能力。真理来自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文革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你从二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一样,学生各自说看法,可以互相补充,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3.在揭示规律时进行讨论

创新教育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所掌握的一些史实,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转变过程,因而要发挥“集体”的功能,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讲到,秦末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暴政,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发展。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的暴政,唐朝建立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这些史实中得到怎样的规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4.以史鉴今时进行讨论

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讨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是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2.辅导。对学生怎么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予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3.拟写提纲。学生搜集总材料后拟定发言提纲。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的个人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

三、精心组织讨论小组

组建讨论小组对于讨论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自由结组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品性来优化搭配。如: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般来说一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比较好,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并且指明各个成员的任务,比如,有人可以专门记录发言过程,有人可以代表本小组向全班同学陈述该组的意见等,这样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还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

以讨论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在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整理和运用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讨论——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猜你喜欢
李鸿章资料历史
李鸿章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新历史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