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09-09-08 06:32郭坤辉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骞多媒体技术历史

郭坤辉

现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所学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较高的效率。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由于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例如,在讲述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教师播放了电教片张衡的地动仪,当地动仪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叮咚”一声,学生禁不住拍手称奇。他们在这种情景交融状态下,对地动仪的精妙之处一目了然,学习历史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难点,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历史事件总要发生在具体的地点,历史人物总要在一定区域活动,地理位置的确立与变化是历史教学的难点,费时费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呆板的文字内容立体化,历史难点也迎刃而解。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长征的路线和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我把教学软件作对比放映,再运用动感示意图从瑞金到遵义途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并让学生演示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取得胜利。这样前后对比,学生对红军长征路线及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记忆质量也就提高了。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提供直观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例如,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我们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对西域的了解和管理,意义重大。同时,张骞历尽艰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为了突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和西行的路线,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以漫漫黄沙为主背景,一条红线勾划出西行路线,标出重要地名、国名,再出示一头栩栩如生的行走的骆驼,让骆驼独行于大沙漠中,再用画外音配以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沙漠地理环境介绍。一幅“飞沙走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环境下西行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效果非常好。又例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即使看了许多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图》,也不会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学生甚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什么方位、到底有多大都说不出来。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清帝国的版图上,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俄国等相继把山东、福建、两广,和云南、长江流域、长城以北一块一块地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清帝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个不同的颜色块,最后只剩下了长城——长江之间可怜的长条地带,学生就会引起重视,对教师所讲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新时代的到来为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每一位教育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教育领域,适逢教育科学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兴起的春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介入与频繁运用,已成为中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新方向。所以,对它的研究和使用及在历史教学中的科学、合理运用,无疑会引起这个领域的变革,并代表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改造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猜你喜欢
张骞多媒体技术历史
英文摘要 关键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新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