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兴趣的培养

2009-09-08 06:32王军英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实践操作兴趣教学

王军英

摘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应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创设游戏性情境,融入生活、故事性情境。

关键词:兴趣教学;情境培养;探索规律;实践操作;感情培养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兴趣是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灵活、敏捷。下面笔者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以情引趣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节课中,能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价值的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目的在于设置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愿望的情境,以便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课题要有生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引入得恰当、生动是整个课堂教学主动性、有效性的前提。因此,讲授新课题时,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堂课就如同一台戏,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要把一台戏演得精彩,导演和演员的配合是很关键的。教师的教态和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授课时,教师生动、形象、诙谐的语言配以得当的表情和手势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佳状态,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抽象性强,需要实物演示才能解决。而小学生思维主要是依赖于感性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应有声有色地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游戏、猜谜、一些有趣的实验等恰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融入生活,引发兴趣

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根据“5”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指这一学习资源来教学“5的乘法口诀”,在背口诀时,采用“口令+手势”的方式,同桌合作,相应的出示手指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也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五、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的教学,特别是有关数的认识和几何基础知识等概念问题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认识,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热爱学生,春风化雨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爱老师,也会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这一学科的学习成绩也会很好,这大概就是爱的“迁移”吧。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的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应注意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教学互动,不歧视差生,同一尺度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在课下,跟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敢于倾诉心声,同时老师对他们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学法上给予指导、思想上给予帮助,真正使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胃口”,寓教于“趣”,使生“乐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实践操作兴趣教学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