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几种途径

2009-09-08 06:32刘利家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精神思维能力

刘利家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指出:“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学制度。”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适应时代的潮流,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下面笔者就关于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几种途径做些探究。

一、改革单向灌输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知识基础。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新主题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经验加工改造,以非同寻常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导致产生新产品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灵活的、迁移性强的、具有现代前沿的知识经验做基础,空中楼阁式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学生大部分知识、信息,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废除“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创新。例如:关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问题,可设计成如下问题:①怎样检验CO2气体。②将CO2气体通过某溶液中,如果出现浑浊,该溶液是否一定为石灰水?如果你认为不一定,请举例说明。③某一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没有出现浑浊但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能否断定该混合气体是否含CO2,为什么?讨论上述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向纵深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善于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教师要努力做到精讲,让学生多练,讲练结合。

2.恰当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自由的同时,要大胆巧妙的设疑,恰当的引导,步步深入,既要让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等前人创下的知识遗产,又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什么”、“还能怎么做”等问题,对学生独特的理解、做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3.改变题海战术的练习方法,防止盲目的、机械的重复训练

课堂练习,教师就要提出问题,从问题情境出发,构造学科模型,提供学科想象,把学科知识嵌入活的认知过程中。一个好的习题应该是内容和目标的完美结合体。因此,教师要紧扣教材、紧扣目标,多用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形题,习题要编得的有目的性,一题一个侧重点,或铺垫、或示范、或设迷、或强化,做到题题有所得,形成一个小小的网络。

课下作业,教师要明白练习形式的多样性,除了笔练之外,自学、观察、实验、讨论、制作、搞调查等都是练,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讲题要分清“详讲”、“略讲”和“不讲”,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吸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质疑、探究、求异、富有想象的习惯,并将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定和构想中“探测”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习题进行训练,可使知识触类旁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敏性。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提出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可笑的、错误的问题不要横加指责,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解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的同学不同的看法、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

1.情景诱导

教学中设计形象的画面、多彩的形象、动听的声音,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注意发扬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引导他们从具体的事物中唤起抽象思维的活动。例如:使用各种实物挂图、实物标本,或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投影片、课件等,来激起学生对实物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适宜中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习有兴趣,学生就有可能去追求,而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及枯燥无味的内容要设计一些实验。②联系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真选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例如:讲完氢气的用途就向学生介绍当今国际上新能源的开发,结合讲述一氧化碳的毒性,谈谈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学习结晶和晶体时,让学生联系冬天的冰晶、雪花及咸菜上的“挂霜”现象等,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体会知识的力量,成为知识驾驭者,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喜悦,享受知识的乐趣。③采取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竞赛活动能唤起学生要求承认的内驱力,从而唤起其主动参与的意识,竞赛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问答竞赛、动手实验竞赛、答卷竞赛等。

总之,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将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这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猜你喜欢
精神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拿出精神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