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翔
摘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信仰因其特殊性思想上被高度重视,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被边缘化,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大学生现有的宗教观念,并结合宗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对宗教观念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观念;调查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教思政司函【2007】49号)“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2008年作者对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大学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04份,回收率92.25%,符合社会学公认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要求。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除西部地区之外其他地域的代表性高校学生,包括了专科到博士,涵盖了文、理等学科。根据统计学的一般规律,此次调查问卷的样本量足够大,样本构成基本反映了总体特征。通过对样本的特征分析可以推论总体的一般状况。
一、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分析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1]
调查发现,对宗教熟悉的只有6.8%,一般了解的占59.8%,不清楚的占33.4%。在人们的意识里,宗教总是跟唯心主义紧密相连,往往忽略了他的文化含义,最主要的是宗教现在正以一个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而存在。与其他现象相比,现存的并且正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如此紧密联系的宗教在大学生认知领域内的模糊与缺失,使宗教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人们对他的认识态度则更加多元,好奇、排斥等不一而足。宗教本身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与人们对他认识的欠缺与不足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宗教问题上的引导亟需加强和改善。
在对宗教的总体态度上,30.5%的学生总体上持赞成意见,6.6%的学生持反对意见,9.6%的学生赞成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的存在,1%的学生反对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的存在,52.3%的学生对宗教的有无表示无所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较为宽容,这与人本思想的日渐突出有密切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意识越来越强,宗教与个人结合之后成为一种信仰,对大学生而言,宗教信仰只是个人行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问到对宗教信仰的具体认识上,84%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7.6%的人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愚昧的迷信活动,6.9%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1.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神的恩典与启示。大多数学生看到了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含义,基于这种认识,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宗教存在的整体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生不再以非是即非的观点简单判断宗教信仰,而是与时俱进、综合多种因素更加人性化地审视宗教信仰问题。
在对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了解程度问题上,有14.9%的学生熟悉我国的宗教政策,有62.8%的学生对宗教政策一般了解,不知道国家宗教政策的占到了22.3%。总体上看,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所了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两成多的大学生居然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在宗教问题上,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做出有违政策和法律的事,不利益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在问及现有宗教知识的来源时,有42.3%的大学生是通过书本获得的,24%的通过网络、电台等媒体获得,11.7%的是从宗教场所或者信徒的口耳相传中获得。由此可见,书本仍是当前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主要来源,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发达以及网络所承载知识的日益丰富,书本传播宗教知识的比例会逐步下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选择权会更加主动,渠道会更加广泛。
本次调查样本中有宗教信仰人员638人,占总数的10.8%,这些信教大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学历层次、专业等群体中,与非信教学生生活在一起,其他学生如何看待这些信教学生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之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值得庆幸的是,有88.4%的大学生理解尊重信教学生信仰宗教,有11.6%的学生会对信教学生有意无意疏离。从根本上说,这种态度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对宗教本身和对宗教信仰认识的差异。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组织,传播是其影响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因其学生在未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自然成为宗教传播其影响的重要目标。根据调查,共有43%的大学生受到不同方式的宗教传播。具体来说,有17.1%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主要是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渠道,有9.4%是通过发放宗教宣传品传播,有15%是信徒口头传教,有1.5%是通过外教传教。
根据吕大吉先生关于宗教的定义,外在的宗教活动是宗教营造氛围、凝聚信仰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2]大学生对宗教活动的了解,有5.5%是通过直接参与,11.6%是通过现场观看,37%是通过影视作品,20.8%是通过他人介绍。可见,大学生对宗教活动的了解更多是间接获得的,高校应该在学生接触宗教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引导。
关于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3]宗教虽然是一种由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但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一种思想信仰和精神寄托,是人们对超人间力量的一种敬畏和崇拜。邪教的本质在于“邪”,是对人们思想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亵渎和欺骗,是反社会、反科学、反民主、反人类的。宗教与邪教迥然不同,在这一问题上,仍有18.7%的大学生不能明确区分宗教与邪教,几年前国家坚决取缔了法轮功邪教组织,邪教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有目共睹,但现在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尚不能将二者明确区分,这一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对大学生宗教观念现状的几点思考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总体上比较科学。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讲,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科教学,开设宗教相关的选修课。在信息时代,任何人不能依靠强制措施有效阻止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个人行为,在不影响社会和其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是不应该被武断禁止的,这也正与我国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初衷是一致的。从哲学层面讲,宗教属于唯心主义范畴,而我国的高校要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此看来,宗教和高校是水火不容的,但是我国现有宗教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民族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高校的学生工作者看到这一点,宗教工作才能正确有效开展。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需要靠学习正确的知识来纠正,对高校而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开设宗教相关的课程是一个明智之举。高校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把宗教的本质、形式、历史、影响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判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逐渐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同时解析我国现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实质。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信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身上主要是政策敏感性不强,理论水平不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理论阵地的主导地位。平时要俯下身子,深入学生摸清学生信仰状况,关注信教学生,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因为信仰差异造成的矛盾,避免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动荡的发生。
3.运用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全局中把握学生的宗教工作。要在维护学校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依据政策对在非宗教场所布道传教的非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制止,对违反政策传教的教师和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谈话,讲明政策,消除不利影响。要加强网络信息巡查,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宗教和科学起源于同一心理机制,即依赖。根据作者的调查,心灵上的孤独和现实的艰难是大学生转向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可以代替“神”,做到关爱心灵、关心生活的。宗教信仰对国家而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因为他代表了某一社会人群的价值取向,并决定着这一人群的行为。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宗教相关问题,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可能消除大学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疑惑,使“此岸”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温暖可靠,作为宗教的“彼岸”也许会光芒散尽,失去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上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2.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上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