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

2009-09-08 06:32滕振玲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把握思想品德课

滕振玲

摘要:思想品德课所具的有人文性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重视其人文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宽广舞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把握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并指出它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人文性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道德教育以感受、体验为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建设,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人文性即是这些先进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符合人和人类利益与发展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与科学的法律、规范的制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人文性特点的规范化表述和各类目标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这样一种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

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就是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以崇高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所以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

二、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

思想品德课除了人文性,还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有一定区别,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性是以人文性为基础的。思想性是我国各类课程、特别是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共同要求,这些要求本身就是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并进一步为人文性指定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人文性的思想性只能演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实践性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实践性是人文目标达成的手段,也是人文目标培养的最终目的,但在教育阶段,实践性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人文性的实践性只能是盲目的活动。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主要指其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综合性。不同方面学习内容和“三维”的课程目标都是有机的整体,其综合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进行的,即逐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离开人文性的综合性只能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简单“拼盘”。

三、 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社会价值

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克服课程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和“成人化”,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领域,作为一门“科学的”和“学生需要的”人文课程进入初中教学。这不仅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且也使初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文精神,使人文与科学,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并驾齐驱,教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以实现。

人文性的彰显,将引导教师遵循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的真实愿望,以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深深地吸引学生,开展生命化的教育活动,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力量才有意义。正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性质,重视其人文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发展学生的人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宽广舞台。

四、 立足课堂,挖掘教材人文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轶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文质兼美,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体现其人文要求,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得以绽放。同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材人文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学生的所思所想、时代的人文成果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料,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教学的人文思想。

“新课标”则是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为“主题模块”,使各种“主题”教育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如初一以“成长中的我”为主题,初二以“我与他人的关系”为主题,均综合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的内容;初三以“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为关系”为主题,综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这将为学生在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认识和处理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提供具体而有效的帮助,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总之,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取的人。因此,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把握思想品德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七化”构建学习小组追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