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二虎
摘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逐渐领悟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并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用情真意切来撑起语文的一片朗朗晴空。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例如:在讲《船过三峡》一课时,我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再配上课文的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想像驰骋,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掀起了他们的情感波澜。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与作者同悲。感受到作者笔下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老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锁的分析与讲解。
3.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促进语感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上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那时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等,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又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4.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我让一名学生配乐读课文,其他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学生深情地读着那优美的词句,看着眼前出现的海底的景色,产生无限联想,激起了他们爱大海的情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海参在海底爬行着,有的把自己想象成梭子鱼在海底快速游动,深刻地体味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让学生通过语言把这些联想到的表象联系起来,然后按顺序将它表达出来。
二、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案
1.诵读中体验情感。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我曾饱含激情地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背诵毛泽东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没有过多涉及课文句子的理解,学生早已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范,他的意气风发,他的博大胸襟……;情感教育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需要教师持久的感染和熏陶。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文应当是学生的自我宣泄,自我实现的需要。作文就应当引导学生去自由表达,鼓励学生敢说“掏心话”,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优化学生心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的。(1)写日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2)通过作文活动课优化学生心理。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以辩论、讨论、演讲等形式上好作文活动课,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的目的。
3.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运用教学导语、借助音乐、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通过朗读等手段,渲染情感,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人类的情感正如大地蕴藏的金矿一样,在后天的开发、提炼中变成闪闪的金子。语文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升华,道德情操的自我完善,加强情感教育必将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