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芳
摘要: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新思维,21世纪的学生更应具备创造性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创新;好奇心;求异;热情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许多教育同仁为之探索的话题。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尝试,颇有成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恳请各位同仁加以指正。
一、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礼记·学记》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话道出了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性。教学《小鱼的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VCD《海底的世界》。学生看到各种姿态的、美丽的鱼儿后,兴高采烈,踊跃举手提问,有的学生说:“小鱼的家离地面有多深?”有的说:“小鱼肚子饿时吃什么?”有的说:“小鱼做梦时会看到什么?”……我趁机以此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由于学生有了了解小鱼的好奇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边读边讨论,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究,极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表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激发起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吃透教材,从“学什么”、“怎样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机械地全盘接收知识变为有思考、有选择地接收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从而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教育原则之一,但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问题已是“以学生为主体”。或者学生的理解和自己的标准答案相似,就不加肯定,学生的理解与自己思路不符,便提示他改变思路方向,或干脆将答案说出。这样便会大大扼杀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它只能培养毫无创造能力的学子,这种现象是我们急切需要改变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甩掉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体会,尤其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我在一节公开课中,教学生一组量词训练题:“一()蚂蚁”、“一()甲虫”。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别出心裁:“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听到此言,教室里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男孩面红耳赤。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欣喜地问:“你能说说理由吗?”他充满自信地反问道:“动画片上不都可以说‘熊先生、‘兔小姐吗”?“没错!”我带头为他鼓掌。学生的不同答案得到了教师充分的肯定,他的求异思维的能力受到了保护。这样,渐渐培养其独特见解,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就会相应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求知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讲《詹天佑》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四、善于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留心观察学生每节课、每天、每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他们的创新动机,记在心上,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培植,有目的地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欲,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无论他们是否取得了成功,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珍视他们的求异思维,才能将学生的创造之火点燃,将他们的灵感之泉发掘,才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