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线段图 解决实际问题

2009-09-08 06:32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份数梨树桃树

王 玉

线段图,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运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片断一

出示1:果园里有梨树3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多少棵?

师:从题中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信息1是梨树32棵;信息2是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求的问题是梨树和桃树一共的棵数。

师: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信息。

师:这样借助线段图就能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谁来解答?

生1:第一步求出桃树的棵数

32×3=96(棵)

再求梨树和桃树一共的棵数。

96+32=128(棵)

生2:我先把梨树看作1份数,桃树就是这样的3份数,梨树和桃树一共有这样的4份,也就是求4个32棵是多少。

32×4=128(棵)

师:你们真了不起,分析得这么清晰。

出示2: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128棵,已知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果园里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师:你可以利用线段图来分析、解答这一题吗?

生:能。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就简单多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梨树看作是1份数,桃树就是这样的3份数,那梨树和桃树就共有这样的4份数,共128棵。可以先求出1份数的梨树棵树,再求出桃树的棵树。

128÷4=32(棵)………(梨树)

32×3=96(棵)………(桃树)

片断二:

出示:小红家、小明家和学校都在人民路上,小红家离学校2000米,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红家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

生1:2000+1500=35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假设小红家在学校的左面,小明家在学校的右面,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只要把两家离学校的米数加起来就是了。我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师:很好。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小红家和小明家也有可能相距500米。

师:那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想假如小红和小明家都在学校的左面或者是右面呢?如果在一个方向的话,就要用2000-1500=

500(米)。我也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 用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片断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帮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正是科学思考、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知识的运用的历程。数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举一反三,一个知识点可以有相当大的空间。在倍数这个知识点教学时,我又出示了这样的题型: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多64棵,果园里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在给出不同的信息后,要求学生借助线段图解决,给了学生充分探究的余地,拓展了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 用在思维的求异创新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地获取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场,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张力。上述教学片断一中,教师借助线段图,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片断二中,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确定方位,解题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越位”,充当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使和谐的课堂充满智慧

课堂上,教师不是用设计好的问题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进行真诚对话,整个教学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来不断加以展开与拓展。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反馈、思维的碰撞,引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一走向厚实。正是教师创设了和谐的课堂,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的困难。若让学生不单单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上,就必须努力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真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份数梨树桃树
抬水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小桃树的朋友
小气的梨树
“份数法”的妙用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
桃树醒了
妙用“不变量”的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