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而且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化”习作指导就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活动场所或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巧妙点拨,适时引导,使学生领悟作文的方法。“活动化”教学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根据少年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在起步作文指导中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提高起步作文指导实效,让学生夯实作文起步之路。
一、在活动中观察,使片段训练更扎实
学生作文平淡如白开水,枯燥如流水账的原因在于作文基本功不够扎实,即片段训练没有到位,学生不会进行准确、具体的细节描写。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因此,起步作文要在片段训练上下工夫,让学生言之有物,说具体,写生动。而“活动化”作文指导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在感知细节上下工夫,在写习作时“有据可依”,有话可说,交流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如打篮球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教师可组织一场篮球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再适时启发、点拨,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会准确、传神。下面是一名学生的习作:“我弓着腰,两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篮球,两眼也在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终于,我看准空隙,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跃,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画了一道漂亮的弧线,跳进了篮筐内。”小作者在这个片段中浓墨泼写了人物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展现了“我”投篮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经常抓住时机,巧妙进行类似的片段训练,学生定能领悟将重点部分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文章有血有肉,“活”起来!
二、在活动中感悟。使表达更智慧
“作文是智慧的产物。”在教学实际中,有的同学很有想法,但表达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会“布局”,即不能“智慧地表达”。
“一篇好的文章来源于智慧地表达,智慧地表达来源于智慧地悟,智慧地悟来源于智慧地思,智慧地思来源于智慧地看,智慧地看来源于智慧地生活。”我由此建立了“活动化”习作指导的“智慧表达”的思维模式:活动一智慧地看一智慧地思—智慧地悟—智慧地表达。
比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有选择地游览几处景点,有目的地在各处作时间长短不一的停留,有侧重地指导学生观赏各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有了这种智惹地看、想,聪明的学生往往能悟到参观、游览的作文,要按地点的转换叙述,还要选取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条理清楚,具体生动。在此基础上表达出的将是一篇有智慧的文章。
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法。实践型活动,如《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一次有趣的活动》,侧重使学生领悟按事情发展顺序表达的方法;体验型活动,如《难忘的远足》《我们是同龄人》侧重让学生领悟如何写好心理活动;想象型活动,如《假如我有……》《未来的……》侧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会丰富的联想。
这样,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化作文指导中,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教师适时的巧妙点拨下,学生定会领悟、积累许多作文方法,从而学会“智慧地表达”。
三、在活动中体验。使思路更开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鼓励有创意的自主拟题”。面对受认识水平和创造能力限制的小学生,怎样既能使指导“有章可循”,又能自由表达个性?我尝试过这样一堂“活动化”作文课—一剪贴小报大赛。过程如下:
1.激发兴趣,做好准备。我开始没有提到“作文”二字,而是激发学生对比赛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收集资料,做好比赛的准备工作。
2.指导活动,交流方法。启发学生说说剪贴小报要注意什么,以便更多的学生不仅会做,而且能有条理地说出来,将生活体验用语言进行表达。
3.开始比赛,感受真切生活。
4.当场评选。比赛结束,让学生自己评选,并说明理由,为习作提炼素材。
5.交流感受,明确要求。
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此刻,抓住时机,巧妙点拨。结果,学生习作有的题为“一次难忘的比赛”“一堂有趣的课”,有的题为“当编辑的感觉真好”“过把编辑瘾”,还有的题为“我成功了”“我失败了”。应该说,这种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选材,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写作思路,写出了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化”习作指导注重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兴趣中尝试写作,在兴趣中体验写作的乐趣,让学生愉快踏上作文之路,相信终有一天,学生定能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佳境界。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