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民主新论》
[美]乔万尼·萨托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58元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其关键在于有效制约作为统治者的少数。
《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
薛求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59元
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极限》
[美]安德鲁·J·巴塞维奇
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作者从历史角度对1945年以来主导美国政治的多种假象进行了剖析,指出美国要想摆脱深刻的危机,必须恢复美国特有的处世之道:被人遗忘的现实主义传统。
《好色的海姆莱特》
小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29元
读者将与作者一起共游古希腊、古罗马,夜幕下的巴黎街头,从康康舞,希腊古瓶和太阳马戏中读出细节的低语,读出风尚的演变和传承,读出道具不同而欲望如一的心理。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加]娜奥米·克莱思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45元
这本书促生了一个新族群,“NONO”族,即远离和唾弃名牌,不靠名牌来显示社会地位,他们提倡简约,崇尚自然,回归纯真的“新节俭主义”生活。
漂泊的印记
徐庆全
曾经,北岛的诗是须男初长成间的一剂猛药。在我青春的行囊中有一件必不可少的行李——1980年代初编选的《朦胧诗选》,白色的封面被手掌摩挲得成黑色,斑斑点点地涂满了青春和漂泊的印记。
自把北岛当成“春偶”——青春偶像之后,心中一直在给他勾画着一个形象。1980年代初,日本影星高仓健风靡国人,他的高大冷峻,冲击了国人,尤其是小女生心中以往张生、许仙、梁山伯式的小生审美色彩。而作为小男生,我自认为那就是北岛的形象。这种形象,在以后读有关北岛的作品和《今天》的忆述中,部分地得到了认证和修正。
北岛身材也算高大,但诗的冷峻却不代表人的冷峻。李陀在为北岛的《蓝房子》所写的序言中说,作为诗人的北岛,“做派不大像诗人,因为他太‘板”。高仓健看起来也“板”,不过与北岛的“板”不一样,北岛的“板”,“不是刻板,简直是呆板,常常‘板得气人。当年的圈子里,朋友们给北岛起的外号叫‘老木头”。而作为散文写手的北岛,这种“板”,竟忽然“有那么多又温和又刺人的幽默”,李陀说是“一种北岛式的幽默所特有的苦涩”,而我看,那是北岛因为漂泊才有的冷峻。
古人云,诗言志,又云,诗无达诂。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教,让人不知所以然。故读诗解人,往往会剑走偏锋,不如读散文来得实在。
1980年代末,北岛离开了他的崇拜者的视线,开始了一无所有的漂泊生涯。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而漂泊就是苦闷的温床。北岛满世界行走时,也满世界地涂抹漂泊的印记,而人也在苦闷中复原,那种诗人的“板”,就冷峻起来。
漂泊中的北岛,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在华人和研究华文的洋人圈内风靡。或许由于“时差”的缘故,国人在新世纪到来后才能陆续读到。从《失败之书》回来开始,到《时间的玫瑰》《青灯》,北岛的散文陆续形成了冲击波;北岛的散文。正越来越成为“北岛体”。并成为21世纪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蓝房子》和《午夜之门》是北岛在国内新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同《青灯》一样,这两本散文所展现的主题,依然是世界各地的漂泊的印记:诗界、文坛的诸种况味;海外华人得意者、失意者乃至流浪者的甘苦;世界著名的、不著名的诗人的成就与怪癖。美国加州尔湾大学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化历史研究者孟悦概括说,北岛的散文“是一种以全球风景的边缘为基点,重新书写人类、自我、他人以及已他关系的高贵尝试”。而这种看似高贵的尝试,却沾染着漂泊中的无奈与孤苦:“六年功夫”“搬了七国十五家”,“差点儿没搬出国家以外”,设身处地想想,北島这种高贵是不是要用“昂贵”这个词才感觉有些靠谱?而就北岛内心来说,有家如同没有家,那感觉不免就冷峻起来:“我拿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头。”而写作呢,“往往是个借口”,以打发“坐在窗前发呆”的时光。这样的令人落泪的语句,岂止是李陀所云的“苦涩”所能涵盖的了的?
不过,我也同李陀一样相信:“怀疑是北岛的影子,会终生终世跟着他,无论是他漂泊到哪里。”因为怀疑,北岛漂泊的印记也会更加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