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们的校园,使得我国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越来越普遍。人格教育已势不可挡地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也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塑造健康人格是人生历程的第一步,是人生基础工程建设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分析
素质教育中所指的健康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识三个领域均达到高层次,且协调得好,即知、情、意三方面和谐发展。它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具体做到:和谐的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平衡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良好的创造力。而当代学生达到这个标准的并不多,他们在人格上隐藏的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的日益缩小导致交流的匮乏。人类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给自己定位的,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发展待人接物的能力。而在日益缩小的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少有沟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变得孤独、少言、缺乏信心。
(2)日益富裕的家庭使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孩子们不再需要为家庭的生计做什么事情,他们会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导致他们丧失了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愿望,也丧失了价值感和责任心。
(3)自私和自我中心习惯的养成。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从小就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呵护,他们在家庭中处于被宠爱、被纵容的中心地位,导致他们无法扮演好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
(4)现在在家长的观念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孩子就能成才。我们从中看到了并不富裕的中国家长的可贵之处。孩子的前途不是用金钱就能买下来的,盲目、轻易、过多的教育投资,不注意选择时机、选准目标,只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逆反心理。
2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错误导向
(1)现代媒体给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快速、便捷、形象的手段,但电脑、电视等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丧失了与他人交往进而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
(2)网络游戏和大量的现代媒体还无意中宣扬了一个观点:暴力和违法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式,而观察和模仿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脑、影视上充斥暴力事件及对犯罪后凶手所受的惩罚和内心痛苦的忽略,必然促使学生遇到冲突时无法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3)电视、互连网还会在一夜之间造就“明星”,有可能助长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蒙太奇式”的成功模式必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之误解为:不必在学习中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只要凭借投机取巧的戏耍就能一步到位,功成名就。
3学校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于是依赖思想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虽然近年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积重难返,目前学校的人格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I)缺乏实用有效的人格培养课程。现在虽然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与人格教育有关的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课,但这些课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达不到进行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内容空洞乏味,脱离实际,条条框框多,且课程大多采取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课的方式,无意中就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概念,使学生无法从中得到专业正确的指导。
(2)教师不能以完全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在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往往强调自己的权威而不去考虑学生的想法,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这种言行势必影响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3)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制度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人格的扼杀。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根本的的认识也不是新鲜的提法,但不能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然是维系中国教育秩序正常运转的主要内驱力。这就迫使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整齐划一的同化训练,而这种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他们的个人独创性。
二、学生人格障碍的对策初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培养的根本保证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造就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所以,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社会和教育界不断探索的问题。因此,教育作为一种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构造精神世界的工具,应当把人格的培养和建设为作其改革核心。
2教育环境是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和环境密不可分,学校情况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学校里主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作为教育者,应该创造性地使其人格化,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因素。而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则属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也即是学校的人文环境。它是校同精神文明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优良的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这正是陶冶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因此,营造一个好的校风,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价值。
3进行课程改革是健康人格塑造的基本条件
学校的课程要依靠课堂来完成,而课堂是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还是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从一定的高度去审视课堂教学包含的多重丰富的涵义。
(1)学校应该给予心理健康课足够的重视,聘请专业的教师,开设一些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国的“生活与交往”、“公民道德”、“自我抉择”;法国的“社会与家庭”;英国的“品质教育卡”、“生命线”等课程。其内容具体丰富,加上教材图文并茂,教师专业性强,所以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2)从改革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制度着手,加强学生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在各级考试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统一,提倡培养创造性人格,激活人格中的创造性因素,从而优化学生的人格素质。
4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尊敬、互相爱护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敬互爱会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教师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广大教师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之前,应不断地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尤其是当代青年学生,信息接受的维度和频度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对新鲜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弥补知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
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包括异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学生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获得友谊,价值感等美好体验。同时增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学生活动最集中、最关键的地方——学校,对他们实施健康人格的教育是必要可行的。健康人格的教育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超越了学校教育,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美]BURGER,J,M,人格心理学,陈会昌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杨承德,对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08)
[5]蒋静波,论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大学时代(B版),2006(06)
[6]郑廷坤,论道德自律及其培养途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