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宝
学校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学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学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而创新至少应当循着两种发展思路与方向:一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反映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复杂性;另一个则是以原生态的赤子之心,还原生态的赤子之体。如果将这两种思路与方向融为一体,“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善本再造”,将促使我国学校体育呈现中西体育文化珠联璧合局面的出现。
一、“原生态”价值理念的解读
“生态”是指各生命群落在环境中互栖共生的平衡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从生境获得资源,通过自组织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实现维持、繁殖、修复的动态平衡,“生态”不是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包括原生态、次生态和衍生态。“原生态”包括自然的“原生态”与文化的“原生态”。自然的“原生态”指原生环境,即没有被人工干预的自然环境;而文化的“原生态”指活态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的达层和变体,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是人们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关注与反思。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一步步走向繁荣与昌盛,我们所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却如履薄冰、危如累卵。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要关头,人们痛定思痛,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各种环保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还自然以“原生态”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原生态”理念逐渐被引入到“文化生态”的领域中,成为一种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乃至世界范围内小型社会的关注姿态。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有着共同的特性,物种多样性在自然生态中的减少意味着生态失衡,文化生态也是一样,当一种民族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走向销声匿迹,这无疑是对文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践踏和摧残。“原生态”作为界定文化的一种特征或标记来使用,是在全球化、现代化日益直接而深刻的作用并挤压于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背景下,传统意义的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异,使得传统文化处于不断的边缘化过程之中,于是产生了带有强烈文化诉求的“原生态”概念,以此来表达对文化市场中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和自我意识严重缺失状况的担忧。教育界也在将“教育”与“原生态”融合起来,在教育研究与设计上力求“原生态”,通过“原生态”研究来反映教育发展的真实面貌,如现在倡导的“教历研究”、“行动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都是力图追求着类似的目标。
二、学校引领“原生态”体育文化的优势与责任
“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学校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它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学校不断促进探索和争鸣,激励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体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层次,是学校体育走向全民体育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引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学校以其较为典型的开放性、传播性、辐射性以及对外部体育文化较强的吸收和融合能力,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一个绝好的交流平台。如果把潜意识形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提炼并融入到日臻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去,不管是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对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来说,都将受益匪浅。
古语云:能者居之。既然学校体育具有传承和发扬“原生态”文化的独特优势和能力,在民族“原生态”体育文化日趋凋零之际,学校体育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和重整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体育责无旁贷。这是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所赋予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2002年教育部新颁发的《全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学校体育要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为手段,体现学校体育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同时,创新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有力推动了国内诸多学校向创新型学校的转型,而文化创新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内容,要求始终代表优秀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民族特质,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源泉和内在动力。学校体育在文化创新上更应该坚持民族化发展方向,“学校体育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体育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善本再造”———我国学校引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应有视角
“原生态”体育在学校中的“善本再造”是指利用学校教育的特殊优势,追求“原生态”的价值取向,对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或其他文化价值的本土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乃至全社会得以发掘、复活和修缮,通过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而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生态”体育的“善本再造”是我国学校引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视角,包括对外域民族“原生态”体育和我国传统“原生态”体育之“善本”的“再造”。“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全面深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是其社会文化背景。
1“善本”资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特征与价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原生态”文化的多种价值取向和表现特征。(1)自然性:在“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体育行为强调与周围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共存的良性发展,在运动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善于从自然界中发现美、创造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生态体育”。(2)内生性:作为“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本土体育文化的自发演进,而非外力强加。(3)地方性: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拥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渗透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出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自我意识。(4)民间性:民族传统体育多数源自各民族的狩猎、祭祀和生产、生活等,始终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与民间生活同根连脐,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沉淀,具有鲜明的民俗性。(5)永恒性:民族传统体育经漫长的历史演化而世代相袭,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拥有稳定的民众基础,标志其传统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保持基
本不变,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充分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稳固的传承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善本”资源。首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设施、器材等硬件环境没有过多的要求,其组织形式也简单易行,在缓解体育投入压力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干预减小到最低限度。
2“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着丰富的优秀文化思想,它们是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果不能传承与创新这些“原生态”的文化精神,也许能在一时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最终无法保障这种“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学校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因为在与现代强势体育文化相抗衡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在的文化精神的有力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终将只剩一个躯壳,必然将昙花一现。因此,无论从保持民族的文化安全还是维护国家的文化形象来说,在我国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创新,都将十分重要。为此,学校管理层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证,给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适当的优先政策,转变文化认知观念,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课堂教学、墙报交流等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其次,加强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教师应主动积累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业务知识,培养自身在这方面的综合素质,拓展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鼓励教师对相关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并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本校实情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再者,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为前提,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在广学校生群体中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与传承,不断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保证民族文化的后继有人。此外,学校体育还要以广学校生的对外交流为契机,将国外“原生态”体育“请进来”,更要极力将把我国的“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松,原生态——概念背后的文化诉求,光明日报,2006-7-7-(6)
[3]赵沁平,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新华文摘,2006(21):121-123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