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华 李 荔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次世界范围的移民浪潮,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发生前所未有的碰撞、冲突、交融,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的变革。一度为很多美国人引以为荣的“熔炉理论”(Melting Pot Theor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世的。其代表人物亨利,塔纳(Henry J,Turner)
女主流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他们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综合的、新的文化,即所谓的“第三种文化”,塑造出崭新的、真正的美国人。
教育一向被人们看成是获得平等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校不可回避地被这场运动推到风口浪尖。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和运动应时而生,并迅速得到推进、扩展到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特殊群体。如何使弱势民族的文化不被主流文化所湮没,如何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的活力,以及不同文化的群体如何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能源短缺、战争冲突、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使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焦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为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主要由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相对主义、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所组成,其中文化多元主义是其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源于文化人类学中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各种文化是为各个特定的群体服务的,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各种文化之间没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对不同文化及其产生背景的估价是相对的;当不同文化相互接触时,每种文化都有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权利;不同的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强调多种生活方式和对多种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多元主义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加深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及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认识到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多元文化教育在于: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促进民族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创新本族文化;理解与尊重异族文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文化选择的机会。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必须通过多元文化课程来达成。课程不仅是文化的生命机制,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课程文化的创新突破,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多元化、适应性、包容性来实现。
三、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学校课程的状况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化,也承认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现实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大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这与我国学校课程文化的单一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我国学校长期课程管理权集中,采用全国统一教材,忽视民族差异,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对国家的贡献。诸多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及异质文化(主要是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古老的文化传承机制失灵,文化链断裂。学校课程这一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工具因主流文化的霸权,将少数民族文化拒之门外。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了解非常有限,对学校课程所承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认识不足。国家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太少,对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不够。
2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失语现象
我国学校课程主要以汉文化为中心,以汉族的价值观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课程中被忽视。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校课程中民族文化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依附的基本需要,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和自豪、自尊的民族情感。事实上,这种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也剥夺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民族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包容性差,从而影响民族学生的发展,影响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培育。
3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羁绊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学校的课程管理自主权极为有限,使学校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遭遇制度上的障碍。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无法突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要求,不利于照顾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使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成长空间。学校和教师受专业自主权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十分有限,各民族地区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
4缺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体系。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在学校课程中得不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在学校课程中没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少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学生存在对教材内容的陌生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业成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没有为学生提供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模式和方法。
四、推进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推进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要抓住时机,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跨文化教育,具体改革策略如下。
1转变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民族共存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既是我们的国情,又是国家的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带给全国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的思维方式以及更为色彩斑澜的社会文化。通过将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渗入到国家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沟通、理解尊重。同时,要培养、生成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
2把握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研发校本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使学校和教师能切实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学校应该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中决策、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做实校本多元文化课程。
3重新认识学校的课程功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多元文化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是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情感上的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文化作出意义解释和构建生成。这样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在真实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发现和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及异族文化的真正理解、尊重。
4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建构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课程,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解构重组。多元是指课程设置既包括主体民族文化、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内容。一体是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这样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课程编制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各民族的实际特点,还把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月明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校本多元文化课程初探,民族教育研究,2004(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