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凤琴
摘要: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架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是海外了解中国的最佳渠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是中国联系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个人和民族认同感,并能抵制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平等交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说,中国英语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Z-0073-04
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英语在世界的传播表明:它每到一处,总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以一种新的形式扎下根来,打上各民族自己的烙印。21世纪的中国正全面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英语作为英语本土化的产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外语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发音、词汇、语篇层面探讨中国英语是否是一种语言变体或客观存在,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为何中国英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中国英语的相关论述
(一)中国英语问题的由来
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桨老先生,他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会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葛老接着举出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xiucai(秀才)、fourmodernizations(四化)等例子。他认为:“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
自葛先生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后,陆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界定。第一位给中国英语下定义的是汪榕培,他把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英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给中国英语做出新的界定:“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和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则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以上诸位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待商榷,但综合起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观念及传统等通过英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方式传入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中国英语
(一)中国英语——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最佳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因而,对于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多高,其语言终究摆脱不了汉式痕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ChinaDally”和“Beijing Review”等英文报刊上的文章时,总觉得少了一种味,而且读起来觉得比读外国人写的文章要更容易理解。谢之君在对杨宪益夫妇和H.Hawkee,John Minford两种《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杨译不少地方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如句式较短,关系词少等。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存在不可避免,只要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跨文化交流,就存在着中国英语。
(二)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丰富英语词汇,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说法层出不穷,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表达中国独特文化事物和传统的英语词汇,这些词汇逐渐成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据Cannon1988年统计,至少已有979个汉语借词被收录编入英美国家出版发行的字典。Cannon把这979个汉语借词分成19大类(如表1所示),这些词都是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词,不能被其它词所取代,且意思表达准确,淘汰率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逐渐增加,最新一项统计表明,汉语借词总数已达1488个,在所有英语外来借词中占第11位。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相互接触、交流和吸收中发展变化的,中国英语吸收具有中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特色的说法,最贴近中国社会现实,成为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最佳渠道,极大地丰富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表现力。
2在交流中体现个人和民族的认同感
为什么美国人对美式英语情有独钟,上海人与人交流时更愿以上海话代替普通话?因为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之外,还能体现一个人及其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你就是你所说的话,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国籍、身份、职业、性格、价值观等。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T.T.B.Koh曾说过:“当我在国外开口说话时,我希望我的同胞很容易就能识别我是新加坡人”。此话典型地反映出新加坡人对新加坡英语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的认同。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一种变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很好地表现中国人的身份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抵制文化霸权,实现平等交际
言语交际中存在移情和强制两种情况。移情主要用于对等关系,即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彼此要尽可能地尊重对方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形成默契,达到预期所要交际的目的,而强制则主要用于强弱关系,推崇“人文中心主义”,视自己的文化为至高无上,并把它强加给他人,进行不平等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即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要成功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中国人应主动理解、欣赏和尊重外国的民族文化习俗。汉语里有许多来自英语文化的词汇、成语和典故。例如:我们知道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tears)、丘比特之箭(Jupiter's arrow),了解莎士比亚(Shakespeare)、福尔摩斯(Holmes),喜欢吃麦当劳(Macdonald)、肯德基(KFC),喜欢喝可口可乐
(Coca—cola)、看好莱坞(Hollywood)大片、听爵士乐(jazz)、穿耐克(Nike)、开凯迪拉克(Cadillac)和福特(Ford)……
既然交际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那么英语民族是否也应该了解和接受表达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成语、典故和习惯表达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我们自己做不到,甘愿把自己禁锢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过分强调对外国文化的适应。且不说见面就谈论天气,为了“成功”进行“交际”,有时不惜抹杀中国特有事物本质特征以迎合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将地道的中国食品“饺子”译成意大利食品ravioli(一种有馅的小包子),将传统的中国民乐器“二胡”译成Chinese violin,将“炕”译成bed(床),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把“说曹操,曹操到”译成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活生生把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变成了西方恶魔。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
paper tiger(纸老虎)→scarecrow(稻草人)
shoo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llke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雨后春笋)→grow like mushroom(蘑菇般生长)
four Asian dragons(亚洲四小龙)→four Asian tigers(亚洲四小虎)
每一种语言都产生于自己的人文环境中,具有其它民族或语言所不具有的独特一面,如中国的胡同(hutong)、日本的榻榻米(tatami)、法国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等。如果我们一味迁就外国人的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竹子,就把它改成蘑菇,那么“胸有成竹”、“青梅竹马”中的“竹”是否都要改成“蘑菇”才能保证成功交际呢?如果因为“龙”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就把它改译成“虎”呢?那么“龙舟”、“龙灯”、“舞龙”是否都要相应地译成“虎舟”、“虎灯”、“舞虎”呢?那么“龙腾虎跃”、“卧虎藏龙”“生龙活虎”又该如何翻译呢?有人曾开玩笑,在以养猪业为畜牧业主体的国家在翻译《圣经》时,是否也应该把“牧羊人”改成“牧猪人”,把“羊群”改成“猪群”更好呢?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味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并不一定能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
“老舍茶馆”里的茶桌要遵照外国人的习俗得译成“coffee tables”才好,可是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还是叫“tea tables”为好。另外,“鱼米之乡”这一说法在英文里有对应的表达“a land flowingwith honey and milk”,可是要描述中国南方的富庶,还是实事求是地将其译成“a land of fish andrice”以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同时给西方读者带来异国文化的新鲜感。
因此,当我们努力适应外国文化时,不应忘记,外国人其实也是可以适应别国文化的。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在谈到发展中美关系的紧迫性时,曾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访华演说中也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 from facts)。现在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的风水(fengshui),想尝试中国的针灸(acupuncture),想练中国的功夫(kungfu),品茗中国茶(tea),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chopsticks)尝尝中国的豆腐(to-fu),穿穿中国的旗袍(qipao),听听中国的京剧(Bejing opera)……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适应目标语文化,以求“地道”,不仅不利于在交流中推广中国文化,反而是接受了“语言殖民”。只有勇于摒弃文化自卑感,用中国英语大胆地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才能有效抵制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平等交际。
三、结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中国英语作为人类语言史上的一只璀璨的花朵,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索、国的全面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也会日益增强。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1:1,
[2]葛传祭,漫谈由汉译英[J],翻译通讯,1980(2):91-92,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3,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9,
[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外语教学,1995(1):10,
[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
[7]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25,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1,
[9]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1,
[10]朱跃,论新加坡标准英语的建立原则和语言特点[J]。现代外语,1994(4):7。
责任编辑:吴晓红,李丽